党史回眸
2008年9月14日 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2008年9月至2010年2月,全党分批开展了这一活动。
----
什么是中国式救援?
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平凡英雄挺身而出
不畏艰险迎难而上!
----
9月12日
由中影股份和中国铁建联合出品的
建党100周年重点献礼影片
《峰爆》
在北京举办了全国首映礼
中铁十一局部分职工受邀参加
该片讲述了受全球地质变动影响,一场史无前例的地质灾害在云江县城突发,居住其中的16万人即将被吞没,危急时刻,以小洪和老洪父子为代表的基建人挺身而出展开生死救援的故事。
原型
据悉,这是来自中国铁建的原型故事,朱一龙在片中扮演年轻的铁建工程师,而黄志忠扮演朱一龙角色的父亲,是一个老铁道兵。在一场史无前例的地质灾害来临之际,面对接踵而至的地震、地陷、塌方等特大地质灾害,基建人迸发出空前的勇气与力量,绝境之中用智慧与胆量做出每一个至关重要的抉择,决不放弃对每一个生命的救援。#十二背后地质奇观、基建人家国情怀、两代铁道兵的父子深情#,电影展现的是一场超越极限的地下救援,与一次震撼人心的精神传承。
电影《峰爆》预告片
致敬
首映礼上,多位奋战一线的救援英雄、基建英模、老铁道兵到场,与观众分享真实救灾经历,并力赞影片“真实还原了基建人劈山斩水敢胜天的精神”。来自中铁十一局建安公司的黄喜胜,在疫情期间曾主动请战参与援建武汉火神山医院和方舱医院。在灾难发生时,他也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一个:“当时我在武汉工地留守,接到了火神山医院建设急需大量电焊工和钢结构工支援的消息,我就志愿请战,带头在请战书上签字。疫情那么凶猛,担心害怕肯定都会有,但只要想到早日建好医院,能多救一些人,就值得了,就不那么害怕了。”一席话与影片中洪翼舟所说的那句“知道,但值得”传递出的精神相互呼应。听到这里,作为武汉人的朱一龙深有感触道:“当时,我时刻关注武汉疫情的情况。今天想借这个机会向你们表达感谢,向所有的在疫情期间作出贡献的逆行者们、医护工作者们表达我的敬意,谢谢!”
作为驻汉央企,武汉抗疫期间,中铁十一局组织1.8万多人次,紧急驰援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抢建、改造10座“方舱医院”和隔离点,按时保质交付床位1万余张,充分展示了“信得过、靠得住、拉得上、打得赢”的央企责任担当。
驰援火神山医院建设
传承
中铁十一局的前身是诞生于1948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一师,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争,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参与建设了黎湛、鹰厦、贵昆、成昆、襄渝、兖石等国家铁路干线,为万里山河编织铁路网。上世纪80年代,铁道兵部队撤销建制并入铁道部,转型为国家铁路和国防工程的建设者。他们脱下军装,成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叫天堑变通途“的基建人,而一旦有难,又会扛起救援重任。
我国素有“基建狂魔”的称号,荣誉的背后是无数基建人们的努力和牺牲。无论是随处可见的公路、铁路、机场、地铁,还是特殊时期特殊任务保质保量完成的“雷神山”“火神山”,每一项令人惊叹的项目成果都隐藏着无数基建人的辛酸和热爱,电影中所讲述的铁道兵精神正在新一代铁建人身上薪火相传。
电影《峰爆》
将于9月17日(本周五)全国上映
一起来看基建英雄的极限救援
致敬“中国力量”
来源: 中铁十一局集团微信公众号
编辑:涓涓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2019
京ICP备1204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