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大瘦身:中国铁建砸掉86家公司,凭什么反而赚得更多?
当中国铁建的董事长在年度大会上摔碎"规模第一"的奖杯时,整个基建圈都炸了锅。
这家手握30万员工、年营收超万亿的"巨无霸",突然挥起手术刀,一口气砍掉86家子公司。其中不乏当年风光无限的区域总部,甚至有曾参与过"世纪工程"的老牌单位。外界惊呼:"这是自断臂膀还是破釜沉舟?"
一年后答案揭晓:甩掉"赘肉"的中国铁建,净利润同比暴涨23%,技术密集型项目签约额突破5000亿。这场看似疯狂的"减法革命",正在改写央企的生存逻辑——原来比"做大"更重要的,是"做精";比"走快"更关键的,是"走对"。
一、拆掉"规模陷阱":那些拖垮巨头的"隐形包袱"
在中铁十二局的档案室里,一份泛黄的营业执照藏着惊人秘密:这家注册在河北的区域公司,三年没签下一个新项目,却养着47名员工,光房租每年就烧掉200万。
这样的"僵尸公司",在中国铁建的版图里曾遍地都是。为了追求"全国布局"的虚名,企业一度在县级市都设办事处;为了抢"世界500强"排名,连利润率不足2%的项目都敢接。到2023年,旗下投资企业"多而不强"的问题集中爆发:
- 某海外分公司为拿项目垫资12亿,结果遇上当地政策突变,资金链差点断裂
- 某合资平台跟风搞房地产,赶上调控收紧,烂尾楼成了"烫手山芋"
- 更夸张的是,两家子公司在同一个产业园竞标,互相压价把利润空间砍到负数
这些"规模泡沫"有多吓人?数据显示,被注销的86家企业中,有32家连续三年亏损,合计吞噬利润超17亿。就像一个体重超标的巨人,看似壮实,实则走两步就喘。
建筑行业的集体困境早已暴露。八大央企资产负债率集体突破80%,应收账款堆成"堰塞湖",项目毛利率比矿泉水还低。当中国铁建喊出"坚决摒弃规模情结"时,与其说是觉悟,不如说是被逼到墙角的反击。
二、手术刀式改革:从"撒胡椒面"到"下围棋"
中铁十六局的员工至今记得那个震撼瞬间:总部派来的工作组当众撕掉了"泰州开发公司"的牌子,理由很简单——这家公司五年没做出一个标杆项目。
但这场改革远非"一撕了之"那么简单。中国铁建的重组方案里,藏着一套精妙的"围棋逻辑":
围点打援,把产业链拧成"钢丝绳"。重组后的华北区域总部,把设计、施工、运维公司拧成一股绳。某地铁项目以前要对接5个部门,现在一个团队全搞定,工期缩短112天,利润反而多赚了3000万。原来"建设方赚辛苦钱,投资方赚大头"的怪圈,被这记组合拳打破了。
弃子争先,在京津冀下出"先手棋"。解散邢台、保定等地的小公司,集中资源扎进雄安新区。结果呢?BIM技术+装配式施工的组合拳,让他们拿下新区37%的订单,中标率比以前翻了一倍。就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一样,企业内部也建起了"资源高铁",让人才、技术、资金跑起来。
聚焦天元,把鸡蛋放进"创新篮子"。砍掉杂七杂八的业务后,中铁十一局把省下的钱全砸进城市更新。他们研发的"模块化建房"技术,像搭积木一样盖楼,效率提升40%,2024年这类业务收入暴涨156%。
这场改革的效果立竿见影:管理费用率从5.8%降到4.3%,人均创利多了17万。员工们发现,会议室里讨论的不再是"今年干了多少亿",而是"这个技术能赚多少钱"。
三、给老基建装"智慧大脑":从"人海战术"到"机器人军团"
在青藏高原的铁路工地上,中国铁建的工程师们创造了一个奇迹:极寒天气里,混凝土浇筑完3小时就凝固,硬生生把施工窗口期从4个月拉长到8个月。
这个"冻土层上的突破",来自中央研究院的300名博士。他们组成的"破壁人"团队,专啃"卡脖子"技术,2024年花在研发上的钱,比行业平均水平多出7个亿。
更绝的是他们的"创新金字塔":
塔尖的中央研究院像"大脑",专攻智能建造、新型材料这些"硬核科技";中间9大专业研究院像"躯干",把技术变成施工方案;基层的N个项目创新中心则像"手脚",在工地上实战练兵。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工地上,这套体系结出了惊人果实:
- 建筑机器人组队干活,300个工人的活现在50台机器就搞定,还零事故
- 低碳建材研发成功,某大楼的碳排放比国标低42%,拿到了欧洲订单
- 数字孪生技术让深圳某摩天楼"先在电脑里盖一遍",实际施工零返工
这些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摆设。2024年,中国铁建签下的合同里,四成多是技术密集型项目,比三年前多了17个百分点。曾经靠"人海战术"吃饭的企业,现在靠"智慧大脑"赚钱了。
四、央企改革的"新尺子":从"体重秤"到"价值计"
中国铁建的转型,像一把尺子,量出了央企改革的新方向。当他们不再盯着"世界500强排名",而是算清楚"每块钱资产能赚多少"时,三个变化让人眼前一亮:
在沙特的NEOM新城,中国铁建的工程师们不只盖楼,还当起了"城市运营商"。智慧城市方案+清洁能源技术的组合,让项目毛利率飙到18%,比传统工程高出一大截。谁说央企只能干粗活?
总部会议室的考核表变了:"营收增速"的权重从30%砍到10%,"净资产收益率"涨到40%。子公司老总们发现,以前靠规模混日子的时代,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更妙的是"创新朋友圈"。他们和15所高校搭伙搞研发,某新型建材从实验室到工地,只用了14个月,比行业快了一半。就像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企业也学会了"借脑生财"。
现在的中国铁建,像一个甩掉赘肉的运动员,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这场从"规模崇拜"到"价值深耕"的转身,或许正是央企改革最生动的答案——真正的强大,不是看起来有多壮,而是活得有多好。
当更多央企拿起"价值"这把尺子,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有了最坚实的脊梁。
来源:中庸管理微信公众号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2019
京ICP备1204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