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铁道兵精神 > 铁道兵书刊
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
发布日期:2012-10-26
新闻浏览:

在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北山,高高矗立着由状如两根铁轨,中间镶嵌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原铁道兵部队兵徽和镌刻在大理石上的碑文组成的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它是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史的标志,是人民铁道兵在大兴安岭北纬50o的高寒地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创立的不朽丰碑。现在它已成为加格达奇北山一道亮丽的风景,清晨人们到这里来晨练,假日人们常常到这里来拍照。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由来、它的真正寓意呢?

铁道兵三、六、九师在大兴安岭这块神奇的土地奋斗了20个春秋,他们的足迹踏遍这里的山山水水,汗水融化了北疆这块冻土。他们将图纸上的一条红线,搬上了地球,他们将设想变成了现实,在大兴安岭林区修筑铁路847.26公里,桥梁6552米,隧道10573米,涵渠13529米,房屋建筑305745平方米。在这条贯穿于大兴安岭森林腹地的钢铁大道上书写了高寒地区建设史上的奇迹,在铁路两侧的松林中长眠着300多名奉献者的英灵(其中经过考证有207名烈士已收录史书)。 

1984年的元旦,是一个很平常的日子,和往年一样,辞旧迎新,人们沉浸在“欢度元旦”的喜悦之中。然而这一天,对于铁道兵这支英雄的部队来说,却是悲壮的、令人终身难忘的,这一天英雄的铁道兵脱离军队序列,并入铁道部,铁道兵部队的军史就停笔在这一刻。几十万铁道兵官兵,在祖国的四面八方,面对军旗,敬了一个长长的军礼之后,慢慢地卷起了血染的战旗,默默地摘下了心爱的帽徽、领章。一个兵种在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序列中就这样消失在和平年代,许多负伤不叫痛、流血不流泪的汉子,流下了惜别的泪,几十万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在历史的天空中缓缓地画上句号。当年大兴安岭开发会战指挥部指挥、铁道兵副司令员何辉燕作为这支部队的高层指挥者,曾经想过用怎样的方式给后人留个纪念。

这年的8月,大兴安岭地区隆重举行开发建设20周年庆祝活动。何辉燕应邀出席庆祝活动。老将军故地重游,思绪万千。他回到北京后,见到十三工程局(原铁道兵三师)局长李赞国和政治部主任王治忠时,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他说:“大兴安岭是铁道兵持续战斗最长的地方,你们三师在那里呆了20多年,眼看就要离开了(局址将由加格达奇迁往长春),能不能在离开之前,在那里留个东西作为纪念。”李局长和王主任一再表示一定认真考虑,研究出方案再向老首长汇报。回加格达奇后,他们向其他局领导和机关各部门领导传达了何副司令的想法,大家一致提议修建一座纪念碑。李局长最后深情地说:“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留下了那么多名烈士的遗体,修建纪念碑很有必要,不是为我们自己,是为前人,也是为后人。”于是,十三工程局很快提出了《方案》。

《方案》经过中共大兴安岭地委、行署专门例会进行了研究同意后,他们又赶赴北京。向铁道部工程指挥部(原铁道兵部)的领导进行了汇报,并得到了批准。纪念碑的设计,是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请的著名老油画家高虹、美术创作室主任许宝忠帮助修订设计的。两位画家得知局领导的来意后很激动,一再称赞铁道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骄傲。他们在筹备中国军事战争大型画展非常繁忙的情况下,欣然接受了纪念碑的设计任务。1986年春节前夕,两位古稀的老军人专程赶到加格达奇进行实地勘测。他们踏着深深的积雪,爬上加格达奇北山,迎着呼啸的北风,寻找设计灵感。在听取了工程局领导的详细介绍,查阅了当年的历史资料后,两位专家游览了加格达奇市区,抓住特点,有了初步设想:大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绿色宝库,而加格达奇是宝库里的一颗明珠,这座纪念碑的建成,既是对打开这座绿色宝库的人们的纪念,又是一件艺术品,应超凡脱俗,独具特色,成为寓意深远的精神象征。

短短的两个月时间,他们做出了加格达奇地形的沙盘、纪念碑的模型,还画出了纪念碑建成后的油画。纪念碑由三个部分组成,主碑是两根放大的不锈钢钢轨,宽1.3米,高20米,中部由一个铁道兵的兵徽连接,象征着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为祖国架桥铺路和大兴安岭开发建设20年;主碑的后面是附碑,宽10米,高3米,厚1.3米,花岗岩和大理石结构,下面是“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1964-1984”的题字和两幅反映铁道兵施工场面的浮雕,背面为纪念碑的碑文;主碑的前边是一头昂首挺立的四不像雕塑,象征着边疆各族人民对铁道兵部队的无私援助(部队刚进林海时,交通不便,运输困难,鄂伦春、鄂温克族人就赶着大兴安岭的特有动物四不像群,为部队运送了大批生产和生活物资)。纪念碑的设计分别送工程指挥部何辉燕副司令员、大兴安岭地区的领导进行审查,得到了一致赞同。

设计人员把纪念碑的建址选在加格达奇的北山,理由是按加区的总体规划,北山将建成一个美丽的公园,纪念碑修在上边便于游人观览,也能够起到传承一种精神的作用。在几次考察研究中,觉得东端这座山头比较适宜,一则原铁道兵会战指挥部就在此山脚下,再则此山头旁边有两条公路翻越山腰,便于运输建材,也是众人游览的胜地。 

碑址确定后,建筑和施工的分工是:纪念碑的主碑,要求质量高,工程量大,经沈阳鲁迅艺术学院同志介绍,由沈阳金属工艺厂承担;铁道兵兵徽、四不像雕塑、附碑浮雕由军事博物馆负责加工;碑文由全国著名书法家李铎题写;纪念碑需要大量的花岗岩,大兴安岭没有,是长春市石材工艺厂从吉林市采集的石材,运到加格达奇就地加工的;纪念碑的基础和安装工程,是铁道部十三局修理厂承担的。

本文特别值得介绍的是,加格达奇区园林处主动承担了通往纪念碑的阶梯和步道板的建设。当时的园林处书记兼主任李敏同志是原铁道兵三师排长,副主任金真子是内蒙古林学院60年代大学生,他们带领园林处60多人利用早晚和星期日时间义务修建。他们50%以上是女同志,每天早晨天亮就到现场挖石头、刨树根、抬石料等,8点收工早饭后照常上班,晚上6点干到天黑,星期日整天都在工地上,女同志和男同志一样,抬石料、运树根。由外地发来的石料大的长1米,宽40公分,重60公斤,汽车运到山脚下,然后都是由人抬肩扛送到山顶上去的,重活累活都是领导带头,金真子虽然是位40多岁的女同志,也坚持带头抬石料。他们用8号铁线拧成套分别套住石条的两端,上边穿上扁担,放在肩上一步一步艰难地抬到山上。和泥砌砖,当路修好时,他们又发现路两侧的树木太稠密了,不利于行走,也不利于防火,于是他们很快又投入到清理杂树的战斗中。所有建设人员以铁道兵抢修铁路的姿态进行工作,以铁道兵艰苦创业、无所畏惧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难,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将自己当铁道兵的自豪感和对铁道兵的崇敬之情,牢牢地熔铸在纪念碑中。

1988年7月,“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胜利竣工,它犹如顶天立地、铮铮铁骨的铁道兵战士,巍巍耸立在加格达奇的北山顶上。7月28日,中共大兴安岭地委、大兴安岭行政公署在加格达奇隆重举行“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落成典礼。“逢山开路,遇河架桥,铁道兵面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面前无困难。”此时,《铁道兵志在四方》的军歌伴着风声、雨声,再一次回荡在大兴安岭的群山峻岭中……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老铁之友文化工作室主办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四十号

版权所有©2019 京ICP备1204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