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纪念 不朽的丰碑
铁道兵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的一个特殊兵种。从1948年7月5日成立到1984年1月1日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走过了35年的光荣战斗历程。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铁道兵都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钢铁队伍,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保卫世界和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不朽功勋。
解放战争时期,铁道兵不怕牺牲,冒着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从东北松花江打到西南边陲,抢通、修复了2.2万公里铁路,为全国的解放和建国后经济的恢复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铁道兵面对敌人飞机的狂轰滥炸,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抢修铁路,保障战争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前线,以1336人牺牲,2989人负伤的沉重代价,创造了“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并且把战时朝鲜境内的铁路通车里程由107公里延伸到1391公里,创造了战时铁路保障的奇迹,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在新中国的铁路建设中,铁道兵不怕困难,勇挑重担,不畏艰险,攻坚克难,先后建成了黎湛、鹰厦、包兰、成昆、嫩林、湘渝、京原、沙通、通坨、兖石、太古岚、青藏、南疆等国家重点铁路工程,总里程达12000余公里。建设中,8000多名铁道兵战士英勇牺牲,59000多名铁道兵战士光荣负伤、致残,平均每修建1.5公里铁路就有一名战士牺牲。
1984年1月1日,铁道兵服从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十几万官兵同一天齐刷刷地脱下军装并入铁道部,转变为国有企业。从此,国家基建战线上多了一支不穿军装的“铁军”。
铁道兵作为解放军的一个兵种虽然被撤销了,但铁道兵的精神永存,铁道兵的功绩永在。各地修建的纪念馆、纪念碑就像一座座历史丰碑,让人们永记!
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纪念碑
纪念碑建在朝鲜安州郡,高12米,用洁白的水磨石镶嵌而成,形似巨大的钢轨,顶端安放一颗一米高的红色五角星。整个纪念碑巍峨庄严,碑文镌刻了铁道兵保家卫国的伟大功绩。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中,侵略者先后出动飞机59967架次,在铁路线上扔下炸弹190599枚。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铁道兵战士舍生忘死,勇往直前,反轰炸,抗洪灾,抢修、抢建铁路,拆卸、搬运定时炸弹,抗洪架桥,最终粉碎了敌人的“绞杀战”,战胜了洪水灾害,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铁路保障的奇迹。
为纪念在保卫清川江大桥而英勇牺牲的1000多名志愿军铁道兵官兵,朝鲜人民在安州郡文峰山修建了一座纪念碑。
1954年6月25日,纪念碑落成,朝鲜内阁交通省副相金东哲、朝鲜人民军铁道复旧指挥部代表金秉鉴、安州郡人民委员会副委员长金龙学和志愿军铁道兵指挥所政治委员袁光、副司令员闵学胜等500多人参加了典礼仪式。
纪念碑的碑文上写着:“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部队、朝鲜铁路职工并肩携手,在金日成元帅和彭德怀司令员的英明领导下,抢修、运输、防空、新建,互相配合,粉碎了敌人疯狂轰炸及其他一切破坏我铁路交通的阴谋,赢得了“钢铁运输线“的崇高荣誉。”
铁道兵纪念馆
铁道兵纪念馆坐落在北京市复兴路40号院、中国铁建机关办公楼B座第5层和6层,由中国铁道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铁建)设计建设。
纪念馆气势恢宏,展品丰富,资料详实,陈列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实物资料,并配以雕塑壁画、大型声光、沙盘模型,通过大量图片资料及现场复原及声光影视等手法,再现了铁道兵的历史功绩和“兵改工”后中国铁建的辉煌业绩。
由铁道兵老战士李东东创作、著名书法家卢中南先生书写的巨幅书法作品《铁道兵赋》悬挂在纪念馆。《铁道兵赋》大气磅礴,浓墨重彩地歌颂了铁道兵宏阔壮观的历史和中国铁建的卓越成就。
铁道兵纪念馆是发扬铁道兵光荣传统,传承铁道兵精神,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阵地,2019年9月,被政府有关部门命名为红色教育基地。自2014年1月16日开馆以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铁道兵博物馆
铁道兵博物馆位于国家级地质公园四川省乐山市金口大峡谷腹地,由乐山市金口河区人民政府发起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和铁道兵老战士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踊跃捐款捐物而修建。
铁道兵在成昆铁路建设中,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史无前例的伟大奇迹。成昆铁路穿越千山万水,金口河大峡谷工程最为险峻、最为艰难、最为复杂,铁道兵敢闯敢干,建造出了桥隧相连、一线天大桥、洞中站、桥上站等天下独一无二的铁路奇观。
博物馆采用实物和实景结合的表现手法,再现了当年铁道兵艰苦奋斗、奋力拼搏,修建成昆铁路,创造人类改造自然伟大奇迹的英雄壮举。
博物馆由吕正操题写馆名,碑名和碑文分别由原铁道兵政委宋维栻和原铁道兵司令部参谋长龙桂林题写。
博物馆是纪念铁道兵、传承铁道兵精神的平台,同时也是铁道兵战友联络感情的桥梁,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风廉政教育基地。参观博物馆,既可以接受铁道兵精神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又可以观看成昆铁路的工程奇观。
哈尔滨铁道兵启航纪念塔
2018年7月5日,在纪念铁道兵建立70周年之际,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批准,将松花江太阳岛北端的中东铁路公园新园区命名为“铁道兵纪念园”,将新建的公园观光塔命名为“铁道兵起航纪念塔”,园内陈设了毛泽东、朱德、叶剑英为铁道兵的题词,树有铁道兵战士立体群雕像及铁道兵纪念园建设铭谢碑。
铁道兵纪念园建设得到了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广大铁道兵老战士踊跃捐款。
铁道兵纪念园是纪念铁道兵的标志性建筑。参观纪念园,缅怀铁道兵,登上观光塔,放眼望去,哈尔滨江桥、松花江、太阳岛、水上公园及哈尔滨大剧院尽收眼底。
杨连第公园和杨连第纪念馆
杨连第出身于天津市一个普通家庭,家境贫穷,14岁时学鞋匠,以后又当电工、架子工,从小练就了一身登高技能。
1949年2月,天津获得解放,杨连第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铁道纵队。1949年6月,在修复陇海铁路8号桥的战斗中,杨连第冒着随时可能坠落的危险,第一个手持长杆,登上了45米高光秃秃的桥墩顶部。随后,在其他战友的配合下,他用一块木板作掩护,冒着危险在墩顶进行了数次爆破作业,整平了桥墩墩面,重新架设了桥梁,提前20天开通了铁路,为解放军解放大西北打通了胜利之路。杨连第荣获了登高英雄称号。
1952年5月15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修复清川江大桥时,一颗敌人扔下的定时炸弹突然爆炸,弹片击中杨连第的头部,不幸牺牲,年仅33岁。
为纪念与表彰杨连第,中国人民志愿军给他追记了特等功,授予一级英雄称号,并命名杨连第生前所在连为“杨连第连”。铁道部命名陇海线8号桥为“杨连第桥”,在桥头立有杨连第纪念碑。天津市人民政府在天津市北辰区果园新村修建了杨连第公园,园中建有杨连第烈士纪念碑。纪念碑高5.2米,“登高英雄杨连第”的碑文由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题写,园中的杨连第纪念馆同时落成,供人们参观学习和缅怀。
厦门海堤公园和铁路文化公园
鹰厦铁路是新中国建立初期,铁道兵在当地政府和沿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和大力支援下完成的艰巨铁路工程。建设大军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拼搏、无私奉献,在几乎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条件下,靠双手把高山搬走,把大海填平,把铁路修到了东南沿海城市厦门。
铁道兵将士和沿线广大人民群众团结战斗,不怕牺牲,英勇顽强,为鹰厦铁路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建设中,一百多名建设者牺牲在国民党飞机的轰炸下和艰难的工程建设中。
1955年10月1日,朱德委员长为鹰厦铁路题词“移山填海”。四字题词言简意赅,是对鹰厦铁路建设者及其精神的高度概括和诠释。
改革开放后的厦门市人民政府和厦门市人民没有忘记当年的铁路建设者,经厦门市人民政府决定,在高崎海堤一侧建造了海堤公园,公园内矗立着海堤纪念碑,上面镌刻着朱德委员长“移山填海”的墨宝,馆中陈列了大量道具、模型、雕塑、图片和实物,再现了铁道兵和沿线人民群众修建鹰厦铁路时的峥嵘岁月。
2011年,厦门铁路改造时,厦门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原鹰厦铁路厦门市中的一段保留了下来,改造成了厦门市“铁路文化公园”。园中保留了这段铁路的历史原貌,将历史遗迹与现代园林景观融合在一起,供人们参观游览。当人们休闲漫步在“铁路文化公园”时,可以一面休闲游览,一面参观鹰厦铁路建设的历史,学习鹰厦铁路精神,从而懂得创业的艰难,让鹰厦铁路精神永远传承发扬。
引滦入津工程纪念园
引滦入津工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实施的一项引滦河水进天津,解决天津市工业化和市民生活用水的宏大工程。
铁道兵第8师、11师的52团和天津市驻军某部担任施工。参战干部战士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拼搏,把天津市人民的期盼化作施工的强大动力,表现出了铁道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和解放军深深的爱民情结。
引滦入津工程凝聚起了天津市人民团结一致,军民团结一致,努力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共同锻铸了伟大的引滦入津精神。
为了纪念和弘扬引滦入津精神,天津市人民政府在北运河与子牙河入海河的交汇处修建了引滦入津纪念园。园中一座镶嵌汉白玉雕刻母子像的纪念碑高高耸立。公园免费供人们参观、学习,让人们永远缅怀引滦入津的英雄们,传承引滦入津精神。
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
在祖国北部边疆黑龙江省加格达奇市的东山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纪念碑。该纪念碑造型为两根竖立的钢轨,宽1.3米,高20米,中间由铁道兵兵徽连接,上书“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字样。
纪念碑后面建有介绍铁道兵开发建设大兴安岭的纪念墙,上面镌刻的文字如下:“1964年,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3、6、9师8万官兵进军会战大兴安岭,广大指战员在举世罕见的‘高寒禁区’爬冰卧雪,宿露餐风,英勇开拓,顽强拼搏,在林区各族人民的支援下,至1983年,共修建铁道792公里,桥梁124座,隧道14座,为开发林区,建设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为铭记他们的光辉业绩,缅怀英勇献身的烈士,特立此碑。” 落款:中共大兴安岭地区委员会、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公元1988年7月1日。
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
荆江分洪工程是建国初期,国家为根治荆江地区的洪水灾害而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是一项造福荆江地区人民群众的福民工程。
参加建设的30万大军仅用75天时间就建成了包括长1054米,高46.5米的虎渡河太平口进洪闸,黄山头节制闸和分洪大坝等宏大的工程项目,建设速度惊人,震惊中外,伟业殊勋,彪炳史册。
铁道兵第9师的前身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第214师服从命令,在蓝庭辉、沈鸿林的率领下,从广西前线紧急奔赴荆江分洪工地参加施工,完成任务后又马不停蹄奔赴抗美援朝前线。1952年3月13日这支部队被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铁路工程第9师,1953年1月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第9师,同年9月编为铁道兵第9师。
为纪念荆江分洪工程的建成,有关部门在公安县太平口与北岸沙市大坝上修建了纪念碑。纪念碑系用花岗岩构筑,汉白玉镶嵌,新颖庄严,风采熠熠。纪念碑为四方形塔式建筑,纪念塔高10余米,分为三层。下面一层为施工浮雕,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面。中层四面分别镶毛泽东、周恩来题词和邓子恢的七言韵语、李先念、唐天际合写的碑文。塔的南面是毛泽东的题词:“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塔的北面是周恩来的题词:“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塔顶端置五星,两侧分立六角攒尖亭,碧瓦红柱,俏拔明丽。亭内立一石碑,上面刻着近千名施工模范的名字。供人们在参观宏伟壮观的分洪工程时缅怀建设者。
中铁第十四局集团博物馆
该博物馆由中铁第十四局集团发起建立,是中国铁建系统各个工程局集团公司纪念铁道兵所建场馆的典型代表,是传承、弘扬铁道兵精神和国有企业文化的博物馆。是中国铁建各个工程局集团为纪念铁道兵而建立的博物馆、纪念馆、荣史馆的一个范例。
铁道兵第4师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祖国的铁路建设中,功绩卓著。
由铁道兵第4师改工成立的中铁第十四局集团,继承和发扬了铁道兵的光荣传统,传承和弘扬铁道兵精神和文化,在基建战线勇攀高峰,屡创辉煌。
博物馆典藏了极其丰富的历史资料,成为传承弘扬铁道兵精神,展现中铁十四局集团光荣历史和企业精神文化的名片。“中铁十四集团局博物馆和中国首座大盾构博物馆”于2020年4月24日正式开馆,2020年被评为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现列入中国铁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京原路和京原街
京原铁路是北京通往冀晋两省的钢铁大道,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铁路穿山越岭,沿线地质复杂,工程艰巨艰难,铁道兵4师和第14师全体官兵经过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以几乎每一公里牺牲一名战士的沉重代价建成了这条钢铁大道。
为缅怀牺牲的烈士及纪念铁道兵修建京原铁路,山西省原平市将市区的主干道改名为京原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石景山区将新建的一条街、一条路命名为京原街、京原路。
作者,朱德全,微信号泉水,男,河南省武陟县人。1968年2月入伍,1969年6月入党,先后在铁道兵第四师任战士、营部文书、排长、干事、师政治部保卫科副科长、科长等职。1984年1月随部队集体转业,转业后先后在公安机关任副处长、处长、副局长、局长、政委等职。在部队和公安机关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3次、嘉奖多次。著有《铁路建设公安保卫理论与实践》(群众出版社)、《书海拾贝》(中国书籍出版社)《蓄墨轻染流年》《回眸时光碎影》等著作,近年在网络媒体发表散文近300篇。
编辑:向日葵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2019
京ICP备1204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