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之性》——跟着课本品古诗之四十一
《赠从弟·其二》
【汉末】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汉末三国时期的诗人刘桢,是负有盛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他给堂弟写了三首诗,即《赠从弟三首》。我们平时给亲人写信,多是说说情谊、聊聊家常,虽也有勉励的话,但不像刘桢这样,舍弃其他,直接咏物。三首诗分别咏蘋藻、松柏、凤凰,蘋藻可以奉祭宗庙、宴飨嘉宾,因为它出于深泽幽涧,生于清水之中,自有高洁之性;松树危立山岩之上,对抗狂风,不惧冰霜,秉性坚贞;凤凰奋翅霄汉,羞与黄雀为伍,只有清平的盛世,才会现身于凡间。这3种物象,都是高洁脱俗的象征,刘桢写它们,既是对堂弟的激励,也是用以自勉。
(图片来源网络)
第二首的咏松之作,很容易让人想到刘桢的为人。刘桢少年时就被誉为“神童”,五岁能读诗,八岁能背诵《论语》《诗经》,赋文上万字。汉末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事实上的北方领袖。刘桢被征辟为丞相掾属,他和曹丕、曹植兄弟以文字相交,交谊深厚,也以其才情跻身“建安七子”。他为人孤傲,自视很高,诗风刚健,以气骨为胜,是“建安风骨”的典型代表。元好问《论诗绝句》说:“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就是把他和曹植并称,加以褒扬。建安十六年,曹丕官居五官中郎将,和刘桢等文学之士过从甚密,在一次酒宴酣畅之时,让夫人甄氏出来拜见,宾客们都跪伏于地不敢仰视,只有刘桢旁若无人,平视甄氏。曹丕当时倒没有介意,后来事情却传到了曹操耳朵内,曹操觉得这是对他家族威权的冒犯,绝不能饶恕。于是把刘桢抓起来,在有人求情下,才免其一死,罚他到石料厂去做磨石头的苦役。
甄氏是历史上有名的美女,她本是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世说新语》记载,曹操对甄氏的美色闻名已久,在和袁军作战攻下邺城后,一心想要把她据为己有,听说曹丕已经捷足先登,就遗憾地说“今年破贼正为奴”。后人还传说,曹植也和甄氏彼此有情,他的《洛神赋》原名《感甄赋》,就是为甄氏而作的。刘桢是因为贪看美女的绝世姿容而忘了礼法吗?不是的,他就是一个孤高狷介的人,高傲洒脱惯了,何况是在这种喝酒畅快的场合,“平视”既出于他的生性习惯,也出于无所谓的态度。
曹操不是一向礼贤下士吗?为什么在这个事件中表现得这样苛刻呢?想来是因为在他的隐秘想法中,以后是要扶持曹丕登上大位的,那么甄氏也就是将来的皇后,他们的尊严怎么能冒犯呢?所以要早点替儿子树起这份威严来。
/刘桢(186—217年),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人,是“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与曹植并称“曹刘”。/
后来,曹操到石料厂视察,刘桢看到曹操来了,神色不变,依旧目不斜视,端坐着磨石头,就像没看到曹操一样。曹操走上来,故意问他:“石头怎么样啊?”刘桢答道:“石出自荆山玄岩之巅,外有五色之章,内有含和之珍,摩之不加莹,雕之不增美,禀气坚贞,受兹自然。顾其理枉屈纡绕,犹不得申。”我原句抄录不加翻译,是因为刘桢说得太好了,一旦做了翻译转化,就会失去他语言中高雅峻美的气质。刘桢以石头自喻,说这石头还不是普通的石头,就像卞和发现的那块内蕴美玉的石头,雕刻琢磨都不能让它更莹润、更美好,因为它本自具有坚贞之性、自然之理。只是它的纹理纡屈,没有得到伸展。这话说得不卑不亢,还借机道出了自己的冤抑处境。曹操听了,不由得环顾随从,大笑起来。当时就赦免了刘桢,还给他复了职。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反对压迫的斗争中,更能彰显松柏的坚忍不拔。就如陈毅元帅的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刘桢笔下的松树,也是在与狂风和冰霜的斗争中凸显本性。诗中,用风的凌虐来显示它的傲岸,越是“风声一何盛,”越是“松枝一何劲!”用冰霜的侵袭来彰显它的坚贞,“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最后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设问自答,难道不怕遭受酷寒的侵逼?松柏自有不惧严寒的本性!它呈现出来的“劲”和“端正”,也都来自这种本性。刘桢在面对曹操揶揄时,借题发挥的那块石头,不也具有类似的禀性吗?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甄后》,小说让刘桢转世为书生刘仲堪,成仙的甄后感念刘桢因自己而获罪,下凡和他相见,不但主动献身,还安排“铜雀故妓”司香和他婚配,而曹操转世成了一条黄狗,看到不为自己守节的司香,还要扑上去咬她。这是蒲松龄为刘桢鸣不平,编故事给他补偿,也对曹操所代表的威权人物作了彻底的颠覆。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的生命虽终结于建安二十二年那场瘟疫,其《赠从弟》中的松柏却永不枯谢。就如傲立山巅的青松,始终保持着峭拔之姿,罹凝寒而不凋,经风霜而常青。当我们再次品味这首诗时,耳畔仍会响起阵阵松涛,也不妨反躬自省: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无论面临怎样的风暴和冰霜凌虐,都能不苟合取容,守住心灵的“端正”与本真。
王秉良简介
王秉良,北京市写作学会副会长,大路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理论学会主席,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具象中国”油画双年展和“大路画展”学术主持人。在《中国青年作家报》连载《悟画记》《跟着课本品古诗》专栏,并在《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和《中国书画报》刊发系列文人画评论散文。文章被《读者》《青年文摘》《文摘报》等报刊转载。
编辑:向日葵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2019
京ICP备1204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