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父的枪(外八首)
作者:崔纪松
那杆枪 还在祠堂的角落
木托包浆里 沉着血的颜色
八十年前的风 裹着硝烟掠过
伯父十七岁的脊梁 比山梁更直
他说要把鬼子赶过日夲去
就回来种好咱家那十亩田
刺刀挑破黎明前的雾
他倒下的山岗 野花开得正酣
母亲说 那天的晚霞红得蹊跷
像他临走时 掖进我襁褓的红布条
如今红旗漫卷 高铁碾过旧战壕
每颗道钉 都钉着他未说的安好
这民族的骨头 从来硬如钢
多少个伯父 把名字刻进山岗
当鸽哨掠过纪念碑的尖顶
你听——
风里全是 归来的脚步声
塬上二棵恋子树
在山岗的那头,
岩石缝中,
有二棵坚韧不摆的生命力,
恋子树一一
她生长近二百多年了;
是风雨的洗礼与敬畏,
载着日月星辰和生机勃勃的历史年轮,
更是如此,
前卫的光环,
裹着荣誉和鲜花,
意立在家乡的山岗上。
谁曾知?
她,确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兴旺与传奇,
她们的子孙后代们,
长大了。。。。。。
有出息让人赞奇,
结出的果,散落祖国母亲这块土壤里。
一年 几十年 上百年,
源源不断地培育出,
一个又一个为国战土;
真英雄硬汉子。
军营绿感染了他们,
军人的威武牢牢铸就在心间。
天高凭鸟飞,
海阔任鱼跃,
胸怀志,胆壮撼,
气吞山河波浪翻。
从东海前哨 西藏高原,
北疆边陲到南海之滨,
无不有他们的烙印和血汗。
血染风采染热土,
为民戍边保平安。
七尺好男儿,
四海为家 舍小家 顾大家;
路铺 架桥护边关。
大鹏遨翔宇,
莽原丈阴山。
可上九天去揽月,
五洋波涛行航远。
冲天笑,
地吼灿,
倔强率真性夲善。
必违我
钢性战,
捍卫正义冲向前,
誓死不屈杀场见。
旧绿
领章磨出的毛边还在记忆里泛白
像那年冬夜 岗亭外结霜的铁丝网
我们把冻红的手塞进彼此袖管
哈气在钢枪上 凝成转瞬的云
食堂的搪瓷碗总盛着半锅月光
分食过的压缩饼干 甜味漫过十年
队列里的脚步声叠成浪
至今拍打着 我肋骨间的迷彩
退伍那天的雨 打湿所有肩章
你把军功章塞进我背包
说 这是咱没说出口的谎——
谁都没敢回头 怕泪砸响整座营房
如今梦里常响起紧急集合哨
摸黑套上的 却是生活的便装
唯有抽屉深处 那枚褪色的领花
还在替我们 站着永不换岗的岗
钢轨上的年轮
枕木压着霜雪的重量
道钉咬碎过多少月光
雪城高原的风 还在耳畔呼啸
像那年开山炸石的回响
我们用肩膀扛起钢轨
让云在脚下 路往云端长
隧道里的灯 是星星揉进手掌
每寸延伸 都刻着铁打的诗行
脱下军装时 钢轨仍在生长
像未说出口的牵挂 向远方
如今抚摸锈迹 像摸到战友的手掌
关角山的高度 早刻进脊梁
不必问岁月 把故事藏在何方
看那列火车 正载着我们的目光
在曾经徒手劈开的山河里
稳稳当当 驶向朝阳
钢轨上的丰碑
镐锹叩醒亘古的大地时
他们把名字刻进枕木
每一粒道砟都记得
那些老茧有痕般的手掌
如何托举钢轨伸向远方
隧道吞掉最后一缕天光
风枪在岩层里写诗
墨是血,韵脚是喘息
当光明终于漫过肩头
他们已把影子嵌进洞壁
枕着钢轨入眠的夜晚
月亮是唯一的灯笼
照亮军徽上的星
和地图上未完成的箭头
——那是他们用脚步标点的征途
如今高铁掠过青山
窗景里闪过褪色的军绿
有人指着隧道口的纪念碑
说那是一群人的信仰
仍在钢轨里奔腾不息
山石斋情怀
窗影扶案伴星辰,
久沐清风意境新。
千载推敲涵日月,
万般情怀妙趣深。
常观雅句胸田阔,
诗书画印写精神。
山石斋中勤索玉,
坦荡无私度光阴。
挥笔江山秀
雄阔千山挥笔就,
青海关角写春秋。
筑梦挺进戈壁区,
钢轨延伸通神州。
大军无畏闯冰川,
人定胜天雪域秀。
铁龙舞动驰高原,
和谐列车入画图。
题山石斋
顽石无言立岁华,
山峰错落映窗纱。
案头砚底藏丘壑,
静对流云煮嫩芽。
注:诗中以“山石”点题,既写斋中奇石的沉静古雅,又暗合书斋主人寄情山水、淡泊自适的心境。“立岁华”显岁月沉淀,“藏丘壑”含胸中丘壑之意,末句“煮嫩芽”则添生活气息,让斋室既有石的刚劲,又有文人的温润。
抗战精神入画图
铁笔壮怀吞江河,
墨韵重彩砚田阔。
英勇抗战民族风,
铭记历史燃熊火。
古今来犯必将死,
人民战争卫祖国。
丰碑耸立东方晓,
千秋万代唱红歌。
简历:
崔纪松,男,1960年12月生,山东枣庄人,1978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现为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北京市榜书家协会理事,北京润格宝文化艺术创作中心顾问,《当代精英文学》顾问,北京市顺义区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顺义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高级政工师。
编辑:向日葵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2019
京ICP备1204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