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援越抗美老兵 建时项目上带头人
江金迁同志,福建省漳州市人,1945年11 月出生,1964年12月入伍,1965年8月随部队参加援越抗美战争,在越南参战历时长达四年之久。在越期间,于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196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该同志在原十三师六十三团服役,历任副班长、班长、副排长、副连长、连长、团后勤处副处长等职。
该同志1984年1月随部队兵改工后,在铁16局第4工程处历任后勤保障处副处长、经租站站长、处水口电站203公路项目部指挥长、中铁16局四4处机关直属党委书记、处长助理(工程师)等职。
江金迁在越南
参加援越抗美四年,出生入死为抢修铁路奉献青春。
笔者在采访江金迁老领导时,他回忆说:“回忆起刚入越南的第一天,美国飞机超低空侦察,并向地面扫射,听到飞机把树吹得哗啦哗拉响,当时心里真有点害怕,这时一位59年入伍的贵州岳老兵鼓励我:‘在战场上死了就算,没死就干,怕也没有用。’ 江金迁在越南
当时我们听从部队指挥,积极的投入到挖战壕、修防空洞的战斗中。我们将战壕从帐篷住处一直挖到山上,我和战友们精气十足,干劲特别大,大家一心想着就是要活着跟美国鬼子干。
第二天美国飞机来啦,还是超低空侦察,这时我们听从命令,迅速进入防空洞,听班长说‘打’,我和战友们手握步枪、冲锋枪出洞躲在隐蔽处向敌机扫射,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打飞机,也不知道打了多少发子弹,记得当时班长还表扬了我,说我很勇敢打击美国鬼子。从1965年到1966年,是最艰难的时期,抢修铁路施工、防空从来没有间断过。后来上级给我们增派了高炮部队,保护我们铁道兵抢修施工的指战员”。
根据江金迁回忆:“当时我们在越南的铁路抢修工地上干活,哪一天我们突然看见离我们连队不远的空中有一个降落伞,正往下降落,我们马上意识到这肯定是被打着的飞机飞行员跳伞了,于是报告给了连长,连长马上紧急集合全连官兵,大家都带上枪,朝降落伞降落的方向奔去,我们班跑在最前面,到达降落伞降落地方不远处,我们几乎同时发现了那名飞行员,那家伙一个劲的往前跑,我们就跟着追,那时候我年轻才20岁,身体素质非常好,跑得很快,没追多长时间就追上那家伙了,我们用枪对着他,那家伙突然不跑了,跪在地上,举着双手,嘴里叽哩哇啦的不知说啥,可能是怕我们开枪打死他,我看这家伙长得白白胖胖的,可能是个军官,一会功夫全连的人员都到齐了,连长宣布谁也不允许打他。
活捉的美国飞行员
想起美国佬的飞机对我们狂轰滥炸,腑冲扫射,有时飞机飞来就在树的上面一点,真是欺负到家啦,炸死炸伤我们这么多战友,我真想一枪崩了他,但部队有纪律,不允许虐待俘虏,更别说一枪打死他了,所以也就没有扣动扳机。随后我们把这家伙押回到连部,连队领导向上级作了汇报,当天上级就派人来,把这个飞行员押走了,事后才听说,是美国的飞行员,当时是我们部队的高射机枪打中了他的飞机”。
江金迁是1965年10月份调入机械连,当时连长是1947年抗美援朝老兵,连队大多数人是56年、59年老兵,都有一定的实战经验和抢修施工技术,连队还调来入越参战的武汉铁路局优秀工人,他们大多是共产党员,为我们当技术骨干。这时江金迁被安排给铁路局工人姜师傅当徒弟。在姜师傅的言传身教带领下,他很快掌握了机械设备操作和维修保养的专业技术。仅仅一年时间,江金迁就能独当一面的开展工作。
在越南抢修铁路施工的四年中,江金迁也不知道遇到过多少次定时炸弹的爆炸,真是把生死置之度外,印证了当初岳老兵鼓励我“不死就干”的这句话……
在抢修现场发现的定时炸弹
江金迁同志由于在战场上表现突出,在越南的四年期间,先后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和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多次受到过连、营嘉奖。
江金迁和战友合影
攻坚克难,保证任务完
1969年3月江金迁随所在的部队从越南回国,当时在湖北谷城东升公社驻扎,参加修建襄渝铁路,这时,江金迁同志已经当上了班长,由他带领几位战友和几台机械设备,长年配合施工单位施工,在离开自己连队的情况下,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并对班里人员进行严格管理,想方设法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尽量不影响施工单位的施工生产,为完成施工任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后来在担任副排长工作期间,由于配属施工单位现场多,需要使用的机械设备也多,这就要求他这个副排长必须掌握和熟悉全排所有的大大小小机械设备,包括使用和维修保养,他带领全排同志起早贪黑,加班加点的搞好对设备的维修保养,保障了各种设备的正常运转,热情周到的为施工单位服务,从而保证了施工单位的正常使用,为完成施工生产任务作出了突出贡献。 江金迁和战友们
江金迁同志从副排长岗位直接被提升为副连长后,组织决定安排他到石家庄铁道兵学院学习,他不失时机地认真学习好各门课程,不断提高机械设备专业技术的理论知识,每次各门课程考试,他都取得了良好以上的成绩。
江金迁在先后两次进教导队学习期间,他都是刻苦钻研,虚心好学,从军事到施工管理等方面,都学到了很多的专业知识,为在部队带好兵打下了良好基础。
1972年部队搬家到北京市怀柔县范各庄,参加修建沙通铁路(北京沙河至内蒙通辽),江金迁说:“最难忘的是1976年3月份,组织抢修已经报废的架桥机,当时因为十三师没有一台架桥机,铺轨即将要开始,师里领导决定从兄弟单位调一台报废多年的66型架桥机,将这台架桥机运到六十三团机械连后,师、团首长给他们连队下达任务,要求机械连抓紧时间修理,必须在一年半后上铁路架桥施工。师、团设备部门全力配合,并作好后勤保障,机械连派出精兵强将组织抢修,由我带领全排46名各种技术人员搬到怀北,住在搭设的帐篷里,先铺设两股铁道,就这样边生产、边安家,我决定先从行走系统包括电机等动力进行修理,首先得让它能动起来,然后修理操作系统、吊装系统、保障系统等。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我带领全排战士不分白天黑夜加班加点的干,整个修理现场,灯光通明,热火朝天。记得当时正是六月盛夏,骄阳似火,酷暑高温,我们住在架桥机梁下,上面盖着油毛毡,大家热的难受,整天都是汗流浃背,但没有一个人叫苦。由于天气炎热,这时战士们出现拉痢疾,当时生病人员比较多,卫生员也住在工地及时采取防疫措施,司务长也经常到这里来给调剂和改善伙食,中午、晚上给大家熬绿豆汤。但现场作业还是不断减员,由于天气炎热,劳累过度,一名战士拉肚子脱水,赶快送到卫生队抢救,但因病情严重抢救无效牺牲了,全排的战友们悲痛万分。
在这个紧要关头,团首长发动党团员们带头,化悲痛为力量,还要组织抢修。不过这时候,为了保证大家的健康和安全,采取了调整作息时间,早上四点钟上班,上午八点下班,晚上六点上班,十一点下班,实行两班倒,由于天气炎热,加之又很劳累,战士们都吃不下饭,一个个身体在慢慢消瘦,除了食堂加强改善伙食外,号召党员带头吃饭,当时的口号是‘为革命吃饭,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党员们带头一顿吃上二、三碗,有的战士含着眼泪一口一口地往下吃,就这样坚持了15天后,天气也开始转凉,没有以前那么热了,大家也逐渐的适应过来,我们又掀起生产高潮,提出大干一百天”。1976年7月28日正赶上唐山大地震,江金迁所在的连队住在余震地区,受其影响,连队还要防震,这时上级从他们连队抽调部分技术骨干去参加唐山抗震救灾,加上当时毛主席去世,部队还要组织参加游行和瞻仰毛主席遗容,剩下在连队的人员不多,连队领导号召留守人员向全国人民学习,在人员减少的情况下,要化悲痛为力量,要突击加班加点的干,争取提前完成任务。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全排同志们的共同努力拼搏下,终于将一台报废的架桥机修理好,终于上路能架桥施工了,提前完成了任务,实现了师团首长们提出的目标。他所在的排受到团和师首长的表扬。
架桥机修好投入使用后,在63团管区完成了架桥任务,又转到铁11师古北口方向架设桥梁,当时正是北方的寒冬,地冻三尺,寒风刺骨,江金迁带领同志们在架桥施工,可想而知,特别是夜间施工,身上穿着皮大衣,头上戴着皮帽子,都不管用,尽管再冷,都要坚持在工地架梁施工。生活区也是在架桥机上,吃、住都是在架桥机上,晚上零下20多度,睡觉没有取暖设施,大家冻的睡不着觉,也得克服困难。
铺架作业有三大难处,一是架桥机对位;二是架桥机0号柱的垫板,桥墩高度在20米以上,人站在上面作业,寒风刺骨难忍;三是运输桥梁、拖梁都是非常艰难的,高风险作业,领导必须亲自现场指挥。
江金迁的戎装照
江金迁同志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带领大家一次次的完成好架梁任务,由于工作成绩特别出色,团长、政委在检查架梁现场时,在现场大会上亲自宣布给江金迁同志荣立三等功一次,这是该团建团以来第一次在现场宣布立功的情况。
改工后自揽工程首任项目长,努力完成任务,为企业创造了信誉。
1984年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184号文件,撤消铁道兵,实行兵改工并入铁道部,十六局改工后分得的第一项工程任务就是修建大秦铁路(大同至秦皇岛),刚兵改工时,江金迁同志先后任后勤保障处副处长、经租站站长,当时办经租站是新组建的实体单位,是由团直属单位、装备科组建的独立核算单位,其他单位组建后比较乱,局里不便指挥和调动,一年多后,全局的经租站就撤消了。撤消后,江金迁同志被调到四处机关任直属党委书记,工作性质由过去的行政系统转为党群系统,负责管理机关干部、党团及职工们的日常学习,还要管理直属单位党务和日常工作,还要兼任营建办主任,主管单位的基建工作。
大秦铁路主体工程完工后,当时企业面临着没有了计划经济,把企业推向市场,企业自负盈亏,找米下锅,这个时候处机关面临一个多月发不出工资,处领导很着急,到处找活干,无论是计划内或是计划外,只要有活干就行,处党委书记黄德煜、副处长崔世俊等领导到福建找活干,1987年底,我们处在福建水口电站203公路中标,造价1300多万元,当时机关人员皆大欢喜。这时,处长、书记找江金迁谈话,想派他去福建水口电站203公路当指挥长(项目长),这是四处自揽任务后的第一任项目长,项目远离机关、远离大本营,所有对内对外的工作都得靠自己带领项目部一班人独立完成。刚开始很不适应,因为过去在与团里领导一块搞工程时,如果遇到困难时,还可以领导们集体开会研究,有得商量,现在自己带人在项目上搞工程,就得靠自己作主,没有依赖……
刚到福建水口电站项目上,处里与福建省公路局签订合同后,由于处里要等着钱给机关发工资,当时从福建公路局给的预付款中,拿走90万元,按13%给处交管理费,暂时解决机关发工资问题。可想而知,江金迁所在的这个项目,当时对解决企业燃眉之急,是多么的重要。
203公路一共23公里,沿线投入使用有20多个民工队,这也是改工后第一次大批量使用第二施工力量,施工队伍多,人员杂,给管理上增加了难度。更难的是,准备新建的公路下面,多数地段,下方都是村庄人口密集,下边还有一条老公路,来往车辆和行人很多,沿途开挖施工主要靠爆破,稍有不慎,放炮飞石都会砸坏民房、砸到人或砸坏车辆。为了确保安全万无一失,江金迁指挥长决定从二段七队抽调十多名骨干人员,分散住进各民工队,当时叫监炮员,主要负责统一领取火工品,监督民工队控制装药量,做好警戒等,这一招很奏效,各位监炮们,高度负责,严格把关,从而保证了施工安全,没有发生各类事故。
还有就是203公路有二个重点工程,也是控制工期的难点,一个是雄江30米垮度的石拱桥;二是谷口大桥的架梁,这两项是全段的最大难点工程。石拱桥施工选择了最有经验的施工队伍,研究确定了当时最优选的施工方案,经过指挥部的有力指挥,施工队的科学施工和顽强拼搏,在工期上提前建成,质量上后来被评为全线优质工程。
谷口大桥
由于地处大山沟里,施工场地狭窄,当时制梁、架梁都十分的困难,针对诸多实际困难,也是选择了富有经验的施工队,指挥部领导靠前指挥,江金迁指挥长有一段时间,干脆搬到现场上住,由于指挥得力,加上施工队坚持科学施工,适时组织大干,也是提前完成了任务,工程质量上被评为大桥优质工程,这二个难点控制工程的提前完工,为整个203公路的胜利通车,不仅是拿走了“拦路虎”同时为十六局四处在福建首先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为企业后续投标承揽任务,打开了局面。在谷口大桥施工中,积累了经验也吸取了教训。 谷口大桥 前3:江金迁指挥长在工地检查工程质量 江金迁的工程证书
当好配角,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
1990年四处承揽到了首钢改、扩建工程项目,处党委安排江金迁同志担任该项目的副指挥长(副项目长),当时先到昌平首钢分厂,后来介绍到首钢基建处,投标中标后,工期紧、任务重、质量要求高,四处组织精兵强将,投入大干。江副指挥按照指挥长的分工,整天盯在工地上,搞好施工组织指挥,由于施工方案到位,指挥有力,现场同志们加班加点大干,最终提前完成了任务,工期和工程质量都受到了首钢领导的好评,从而使企业在首钢树立了良好的信誉。首钢工程的完成,使企业养活了队伍,培养了人才。
左:崔世俊指挥长,右:江金迁副指挥长
1993年2月份,京九铁路(北京至九龙)上场,根据处党委决定,把江金迁同志从首钢项目抽出来,调到江西泰和县修京九铁路,并安排江金迁当副项目长,当时崔副处长是项目长。
中:中铁十六局集团公司总经理汪昭富,
四公司处长王义兴,左1:江金迁
根据项目部的安排,江金迁副项目长住在难点工程老营盘隧道,由于该隧道长、地质条件差,施工难度大,也是十六局的控制工程,当时根据这种情况,决定增加工作面,增设一个斜井,当时将方案上报到武汉设计院后,很快得到了批复,马上投入施工。江金迁同志就安排在这个2#斜井现场组织指挥,因为地质条件很差,隧道洞内多次出现泥石流断层,掌子面多次发生坍塌,江金迁副项目长多次带领段队领导组织抢塌方,随时观察地质情况的变化,及时组织喷锚支护,在坍塌体上打曹刚或小导管注水玻璃、水泥双液浆,固结松散体,再进行小进尺推进,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处理,最终胜利通过坍塌地段,恢复正常掘进。为了确保隧道胜利贯通不挡道,江金迁副项目长与段队领导一起带领施工队适时组织大干,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拼搏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胜利打通隧道,没有影响通车,江金迁这位副项目长,也是为工程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中铁十六局为江金迁同志记了功。
江金迁在工地
朔黄铁路(朔州至黄华巷)上场,前期是江金迁同志任指挥长(项目长),后改为项目党工委书记,由刘仨员副处长担任指挥长,在江金迁同志任指挥长期间,为后期施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时四处负责长梁山隧道东沟斜井施工,负责往进口方向打1930米,往出口方向396米和斜井施工,还有恢河特大桥、宁武隧道398米,为了靠前指挥,江金迁同志搬到斜进洞口。为了解决洞内出碴运输,当时采用43公斤钢轨,铺设轨道,采用钢丝绳动力牵引大矿斗车运输,安装防滑沟,确保行车过程中的安全。由于长梁山隧道很长,排烟困难,为了解决排烟问题,又增加了竖进施工,整个隧道工作面多,隧道断层多,地下水丰富,施工难度大。由于指挥部领导组织有力,施工队伍克服困难,顽强拼搏,二座隧道都是提前贯通,江金迁同志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铁十六局给他记功一次。
长梁山隧道东沟斜井被局评为安全标准工地
左一:江金迁代表项目部上台领奖牌
长梁山隧道完工后,江金迁刚回机关不久,本应在后方轻松一下,但处领导又安排他到甘肃古永(古浪至永登)高速公路任副项目长,当时张茂智同志任项目长,江金迁全力配合项目长的工作,由于工程工期紧,任务重,质量要求高,当时是甘肃第一期公路工程,影响面大,也是关键工程,由于正副项目长的团结协作,施工队伍的大干,如期完成了任务。
后期又到甘肃岷县修建一条联络线木寨岭长大隧道工程,与十二局对打,甲方搞一场比赛,十六局四处这个口,由于组织指挥得力,队伍素质好,施工方案好,我处管区施工进度遥遥领先,甲方让我们代十二局多打一段,由于我们施工进度快,工程质量好,受到了甘肃省公路局的表扬,为后续投标中标创造了良好信誉。
江金迁在工作期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地度过,在后方、在机关呆的时间很少。
晚年生活很幸福
江金迁同志已经退休后,他光荣在党54年,如今儿孙满堂,平常跟过去的战友们散散步,打打牌,聊聊天儿,一家人其乐融融,老两口有着国家给发的退休金,足够他们花了,生活很幸福,他经常说,虽然这一生很辛苦,但如今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感谢党的好领导。晚年生活,老兵永远跟党走,少给子女添麻烦,少给社会添麻烦。
左:江金迁的老伴,右:江金迁
图片由江金迁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2019
京ICP备1204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