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铁道兵文化 > 信息聚焦 > 联系我们
铿锵玫瑰更馨香——致敬!襄渝女学兵(下篇)
作者:贾慧茹
发布日期:2021-08-25
浏览:



纪念陕西省三线学兵参加襄渝铁路建设五十周年




三排九班长乔红梅(右一)、十班长张春仙(右二)、十一班长王卫民(左二)、十二班长李惠霞(左一)



        超越极限
        (五)
        (为抢修施工便道装大石头)
        十一班罗小平回忆
       连里、排里经常给十一班安排一些急难险重的施工任务,而且施工中面临的困难多、风险大,所以不是光苦干就行,必须开动脑筋,想办法去完成各项艰巨困难的任务。


 
           记得原来十一班去装过一次大石头,主要是哪儿塌方了,要的石头越大越好,所以就用的那个老式的铁皮翻斗车在山沟地下,卫民带着我们十一班去找大石头,当时碰见一个石头特别大,一个车就只能装一块石头,你想想那个石头有多大。在沟底下,到处都是小石头、大石头,我们车就停到疙里疙瘩的地上,我们当时年龄都小,不知道咋样把那个大石头能装到车上。大家也都想了好多办法,后来我们班长卫民就想了个可操作的好办法,她跑去找了两个棍子,就搭到车和地上之间,又找了个绳子,当时我们就是前边人站在车上拉着绳子,石头后面的人推着,就这样连推带拉,一点一点把那个大石头终于拉到车上,最后卫民让大家一起松手。这件事我也记得可清楚,因为当时把我的手给压烂了,而且压的比较厉害,所以我一直记着这件事情。我当时就心想着:卫民真聪明,那么大的石头,就硬是动脑筋带着一群都才十几岁的女娃,最终把那个大石头装到车上了。时间大概是七二年,而且是个雨季,老下雨呢,就是通向紫阳沟隧道那条便道有个地方塌方了,而且是一个大坑,装运物资的军车过不去了,所以就要用超大的石头把它垫住,这样才不影响隧道施工的进度,像这种抢修公路、施工便道的任务是经常性的,这次任务是连里直接安排十一班去找大石头的。

        超越极限
        (六)
        (女风枪手)
        十一班罗小平回忆


 
           有一年的冬天,快到过元旦的时候,不知为啥,可能是前方隧道施工吃紧、人手紧缺吧,从连里挑了七八个能干活的人进隧道打风枪。因为大家都没去打过风枪,第一次都可激动。进到隧道以后,里头黑黑的,洞里到处都在滴水,顶上底下,像下雨一样,但是大家心情都很激动。那个风枪特别沉,为啥呢,前头有一个大疙瘩都举不起来,反正举起来以后,两旁都是人,风枪前头是个很尖的那种螺旋钢筋,扎到墙上,想往里头推,但推不进去,电源一开,两边的人员就一起一下子就把它顶到墙上一直钻,嘟嘟嘟嘟,整个人骨架子都抖松了,但是大家都可兴奋,因为没干过这活。如果两边没人,就靠自己的劲儿,根本把风枪都举不起来。要打进去达到人家要求的那个长度,过去那个年代机械化比较落后,全要靠着风枪打眼。那次打风枪对我影响也是很深,洞里到处都流水,洞顶也流水,地下也流水,大家全身都湿透了,反正大家都是奋勇争当主攻手。记得当时连里一共来了有七八个人,我记得好像有一排一班的和二排六班的人员参与了打风枪。大家在洞里都换着来干,反正是风枪一直在那打,没有停。是个晚上,好像和开门红还有那么一点儿联系。头一次打风枪,我们七八个人都比较激动,大家干得特别卖力,而且都干得很好,最后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撤出洞口。这次打风枪我印象比较深,因为那个风枪特别难掌握,当时是男的干的活,可能施工大会战,人员紧张,才从咱连总共选了几个女娃进洞打风枪,虽然很累,我们几个女娃还是很激动。我记得没有打过几次风枪,所以记忆特别深刻。


        热血青春团队
        贾慧茹(曾任三排长)回忆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女学兵们日晒雨淋,奋战在沙滩、隧道中,泪水、汗水、血水,不断流淌……稚嫩的青涩逐渐地悄然褪去……脆弱的骨胳变得强壮……

 

 
           高强度超越极限的劳作,严格的纪律,团队的协作精神,汗水冲刷着我们的稚嫩的心灵,使花季少女逐渐变得能吃苦、能忍耐、能坚守、敢担当;变得善学习、善总结、善择优,心智在成长,智慧在提高,才干在实践中淬炼,坚韧的品格逐渐形成。三排的女学兵们个个都是具有坚毅品格的铁姑娘了。


 
           在艰苦的施工环境、枯燥的生活节奏中,连排都还尽量重视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当时在连队教唱歌曲的有咱十一班长王卫民和连统计员王熙英二位有才艺的战友担任。卫民还是学兵20连拉歌总指挥,在全营大会开始前,她总能机智带着全连战友向部队连队发起挑战,而且都能获胜,当时气氛相当活跃。
           十一班的戴红妹是有才艺的文艺骨干,她除了抓好连队文艺建设,首先将三排黑板报每周一换,好人好事、生活常识、工程进度等等都是板报内容,丰富多样,图文并茂,贴近学兵生活。并踊跃参加文艺活动编排,如舞蹈、对口词、快板、独唱等,使连排文艺生活非常活跃。
           九班长乔红梅有艺术特长,业余时间组织大家吹拉弹唱,使班排气氛相当活跃。九班长还带着大家访贫问苦,带着不舍得吃的白糖去紫阳渡口老船工家慰问,至今还记忆深刻。班里高香花母亲病故,她带头在班里组织大家捐款献爱心。但九班长自己的老父亲也突然病故,但她却强忍悲痛,带着战友们照常施工。


 
           十二班长李惠霞组织管理能力很强,带领全班人员和十一班并肩战斗在隧道施工一线,都能出色地完成连、排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特别是班里女学兵组织纪律性强,后期连里从班里抽调了不少施工骨干,补充到连队新设立的岗位上。



 
           副排长赵熳莉在中学已入团,而且放弃学校好的分配单位,坚决写血书来参加襄渝铁路建设。我和十班长张春仙是中学同学,二人在学校已入团,也知道不去三线能分到好的单位,但是我们两人都积极报名参加三线建设。我还因是家中独生子女,学校二次都没有批准,我最后找到区教育局,部队才又给中学增加了一个名额,才来到三线的。
           三排之所以积极向上,思想稳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铁道兵部队大熔炉里,向解放军学习,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三排有不少领导干部子女,如罗小平、张质、刘香草、蒲小琦等战友,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
           一个连队、班是基层,三排之所以带得动、打得响、有战斗力,就是四个施工班的班长和副班长都起到了关键带头作用。二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班里战友们所有的事她们都要操心到,遇到各种困难总是想办法去解决,带头人很关键,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十一班刘桂云曾说:“咱们累,谁有咱班长卫民累,扛木头,大头、重头都是班长,而吃饭,大家施工辛苦,有时打来的饭班长看不够吃,就自己少吃甚至没有饭吃,炊事班也没有饭了,还要饿着肚子去工地。”由于班长们带头作用好,班、排凝聚力很强。班长们都是独自带着战友们施工作战,勇往直前、能征善战,完成施工任务都很出色,所以三排是一个光荣英雄的女学兵团队。

 


 

结     语

 
            陈忠实,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在2007年《踏过泥泞中》写道:“在那场以摧毁和破坏为特征的劫难中,三线学兵连的中学生们却成就了一桩建设的业绩。襄渝铁路铺摆在秦岭巴山汉水之间,40多年来火车日日夜夜呼啸穿梭往来,这是写在陕西大地上的长卷诗篇。面对过去面对今天面对将来,那些当年的中学生们,都会是一种安慰一种自豪一种自信。即: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劫难的年月,他们选择了建设;以自己的青春年华,以自己血肉之躯以至生命,义无返顾地踏过了国家和民族发展历程中的泥泞;也踏过了自己生命历程中的泥泞,心灵永远都是一种最可自信的慰藉;面对儿女以至孙儿都可以心安理得地说,在那个破坏和摧毁为特征的年代,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选择了建设。”
           三线学兵用花季的青春,用汗水、泪水、鲜血及生命为我们的社会塑造了一种值得称道的三线精神为我们的新时代扬起了一面永远会猎猎飘扬的信念之旗!




 
            曾经的浴血奋战,留在了我们学兵心底的回忆,巍然耸立在“石梁子”和“马坊梁”隧道,永远记录着我们学兵20连战友们的丰功伟绩,是我们永远的骄傲,是我们壮丽青春的写照!


 
           我们女学兵20连,在陕西省紫阳县任河嘴沙滩、隧道奋战了九百多个日日夜夜,伴随石梁子、马坊梁隧道的修通,在1973年4月连里的战友们分批退场,奔赴新的工作单位,为祖国建设继续拼搏奉献!


 
           五十周年庆典,纪念我们三线学兵出发的日子,不忘初心,把我们特殊的经历,化为终生的精神财富,让三线精神在不会重演历史的今天和未来永存吧!
           学兵战友们,让三线精神伴随并激励我们自信勇敢地奔向远方……
           曾经奋战在襄渝铁路上的141个三线学兵连队都是英雄的连队!向曾经奋战在襄渝铁路上的三线学兵致敬!并深深地、深深地祝福……



 

我们一起走过的友谊


            战友们,我们继续携手迈向新时代,笑看人生百年!
           近五十余载的襄渝情结,使我们战友之间彼此挂念,如今都是奔七的人了,各自都还为社会、家庭发挥着余热。在此,祝福我们自己,健康、吉祥、青春常驻!祝福我们的家人幸福安康!祝福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
          唯有经历过患难,友情才会这么浓厚,唯有承受过艰苦历练,友情才会这么练达成熟,唯有骨子里带有的三线精神,才从战友们身上透露出时代气息。
          战友们,我们一起走过浸透着血汗的青春岁月:一起走过建设襄渝铁路的苦乐年华。
















































原创首发 2020年7月13日
作者:贾慧茹(原铁道兵5810部队学生20连)



照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 老粥)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2019
京ICP备1204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