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军魂,我的兵
四十二载春秋不够丰满
总以为自己还算矫健
我们最早的老部队——
渤海回民支队已八十一岁
铁道兵二师也有七十三年
前辈们血雨腥风,执锐披坚
舍生抗日,鏖战蒋顽
入朝卫国保家,援越抗美除番
战湘桂 抢兰新 驰鹰厦 筑黎湛
攻襄渝 克娄邵 梳达成 越太岚
撒下无悔青春,铸就钢铁神胆
退伍疾志同蒲侯月广深威风八面
铁血柔情京九成昆阳涉勇往直前
这是一支钢铁的洪流无坚不摧
基因里传承毛公的教诲叶帅的鼓励
老首长王震 吕正操 刘震寰
他们都是钢筋铁打好儿男
敢打硬仗,一往无前
千万条铮铮铁骨擎起铁路线
相铭 宋明伦 杨连弟 李福全……
一个个大写的名字光耀尘寰
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党旗的意涵
擎铁胆侠骨,怀诗意柔情:
“我们的名字叫铁道兵
习惯了聆听钢铁的声音
扛着枕木前行
压弯的脊梁还是铁骨铮铮!”
这就是铁兵的声音,二师的雄浑
李武兵,谢克强,孙建军
二师的文胆诗情风靡过一个时代
回顾这些曾光耀星空的明星:
舒婷 北岛 傅天琳 杨牧 顾城
李钢 杨炼 江河 叶文福 叶延滨
哪个不是咱二师人的学生
那个崇尚文化的时代,真正的
明星并非歌星、影星而是诗人
二师老人韩进、李默然、胡俊成
想必有些阅历者或有风闻
他们拥有享誉盛世的艺术人生
吟咏至此,耳畔渐起熟悉的旋律
黄荣森的词,郑志洁的曲,又把
我带回那段难以忘怀的记忆:
“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了枪
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
同志呀!你要问我们那里去呀
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离别了天山千里雪
但见那东海呀万顷浪
才听塞外牛羊叫,又闻(那个)江
南稻花香
同志们哪迈开大步啊朝前走啊
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
(2023.1 惠远)
五味什字
连日该有的闲散
变得挤挤挨挨
甚而稍嫌紧张困倦
六百公里的节奏
触及几近休眠的乡愿
些许寡淡的平仄
在疾驰的恬静里
流淌从容如风的流年
麻雀们悉心伴行
虽显恬躁烦乱
亦生几许舒缓
七年的轨迹依旧
思忖涌向幽远
沐浴春雨缠绵
柳丝与疲惫纤尘不染
挚友自南山间归来
肌骨飘逸仪态若仙
古城的一道巷里
可避雨亦滋生苍茫
百年凋零陈迹斑斑
细雨轻移四道巷
里面车库一路贯穿
便捷淋雨纵横和游园
健身食客墨迹字画
石盆芭蕉硕大的叶子
在天井中央静默顾盼
泡椒鸡爪笋干通心菜
鸭血粉丝触及味蕾
广济街五味十字
广安门老城墙城门洞
被橘色扫码车贯穿
(长安)
走过老城根
从和平路出地铁口
进入西二巷亲切温婉
胡辣汤酸爽算是早餐
转过玄风桥步建国路南段
对面掠过张学良公馆
溜过柳青路遥陈忠实风韵
由平凹值守的省作协大院
到东六巷政协酒店对过
便是徐兄萍居的小院
过道口未见淀蓝斯玛特
便知徐兄的此刻
虽不曾远遁亦不在舍间
后厨高妹正在烹制午餐
打过招呼拿了昨日所赠
的一大盒植萃真不沾
徐步流连城根老街
春日里洋槐花的甜
(长安)
想起黄老师
浏览到一则帖子
修长的面条挂满树枝
油绿铮亮丝丝缕缕
图文并茂,甚是稀奇
于是联想起一位恩师
和恩师说过的话语
恩师已作古西去
他明亮慈祥的目光
棱角分明的脸庞
早刻进学生心底
他曾说过的那句经典
历经五十载的冲刷
依然弥新异常清晰
自诩重度健忘者如吾
竟对过往的判断顿生疑虑
那句话语经典而神秘
“奇哉怪哉,楸树上蒜苔”
一句古色古香的歇后语
恩师生性要强,严谨聪慧
硬是把省级重点的数学
教得——风生水起
硬是把教案批语和板书
写出斧劈刀凿的硬气
恩师爱人的责任田
就在老家门外的西北
常见恩师高挽着裤腿
在水田里搭塄犁地
就走近田垄拉高声气
同他互致问候说东道西
恩师秉性一如他的名讳
——克秉,要做则必为第一
他一生钻研数学乐此不疲
时常日以继夜攻关练习
尚值盛年积劳成疾
最终倒在粉灰点染的
三尺讲台的精彩纷呈里
他眼里揉不得砂子
唯有教书育人的底气
(长安)
我们相聚在谢村
一路坎坷悠长不乏惊叹
脚下或平或凹,也有偶然
骤临的蹊跷使人错愕
放开的迷茫,圈羊的零乱
说好的辞别权且减免
成为放不下的遗憾
公园里不期而遇生发暖意
九年了,我们朝夕相伴
平凡中相知,笔墨里恩缘
这许是上天赐予的一分眷顾
让我们在这里,在古都长安
喝一杯水酒,道一句平安
一路上那些渐趋零落的梅香
或是这莲韵如诗的纪年
教我领受了太多的温馨祈愿
请允许我,以一个老兵的真切
向每一分关爱,每一缕真情
以鞠躬的姿态,以坦诚的名义
隆重致以我最纯正的军礼!
(2023.1 安村)


编辑:周健(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