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铁道兵文化 > 信息聚焦 > 联系我们
战地寻踪顺圆梦,铁兵后辈当记功——记伴行的铁二代、三代
作者:原铁道兵二师七团一营一连一班 何秉冲
发布日期:2023-12-01
浏览:

 

  2023年10月下旬,农历季秋,南国还是秋高气爽。全国各地援越抗美参战老兵、老伴、烈属、战友、学兵、铁二代、铁三代一行51人,集结广西首府南宁,取道边境城市凭祥,过友谊关入越,寻觅老兵50多年前战斗过的地方,祭扫烈士墓地,凭吊牺牲就地埋葬的英灵,成功完成了跨国圆梦之旅。

  这是一支特别的旅行团,是领队李亮老兵带领的第47次访越团。既然是第47次,他也不再年轻,从六十余岁带团,至今已成古稀老人,团员中的长者,明显更加多了。有70岁以上高龄37人,其中80岁的6人。俗话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疫情过后,旅行社普遍不接收年过七十的客人,更不要说八十的老人,而且是跨国出游。可是,这个特殊的群体,居然乘兴出行,一路交通工具没有火车,没见过高铁,主要就是乘大巴,或者步行跋涉;然而,却平安返回,尽兴而归,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原因何在?笔者以为,除了领队的经验,团长王抗林的坚强领导,团员们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超出同龄人的素质外,陪伴在侧的铁二代、铁三代,功不可没。
 

  巾帼不让须眉
 

  张金香,一名秀气文静的戴眼镜女性,退休不久的公务员。她是湖北江陵县人,长期任职于家乡乡党委和乡政府。其父老兵张大高,年届八旬,听闻李亮组团越南行信息,便想参加,这是他几十年的心愿。与老伴商量,同龄的熊六生豪情满怀,也要陪同前往,遥想当年夫婿上战场,年轻的妻子送郎上前方,如今伴老头子前往,义不容辞。这位熊老,一往无前还真是有那么一股泼辣劲。孝顺的张姑娘受援越抗美历史熏陶,决心陪伴父母,满足他们的愿望。接下来的申请,办护照,等待中。联系主办方,遵照规定拍照,一档子麻烦事接连不断,还要向亲友做好解释,妥妥当当保证二老的安全。所以,她体力和精神所承受的负担,绝对是压力山大。她的母亲挎包里,装着二老每天需要服用的药品,这是女儿为父母预先准备的标配。



  
张金香和她年届八旬的父母

  她在奔忙时,父亲的老战友,1943年2月出生的夏道湘遇到了阻力。原来,夏老受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张金春委托,往越南谅佳烈士陵园,为安葬在那里的战友,一等功臣黄伯海烈士扫墓。令人扼腕叹息的是,烈士的夫人和儿子都已过世,张金春拟全额赞助烈士的孙子前往,可是又因为情况变动,烈士孙不能成行。但是,专人专程祭扫,不能取消。张金春于是郑重地,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夏老。夏老义薄云天,毫不犹豫,满口应承。儿子闻讯,却坚决反对,儿子的反对,也是理由充足。好汉不提当年勇,已经年逾八十,而非当年的十八,叫人怎么能放心?与夏老同年同月出生的老伴李珍英挺身而出,表示可以陪伴出行。儿子更加为难,这不是添乱吗?然而,自己脱不开身,不能陪同,老父的承诺又不可以变卦,怎么才能两全其美呢?



  
年逾八旬的夏老和老伴李老

  正当夏老一筹莫展时,张金香侠肝义胆,古道热肠,竟然大包大揽,她决心同照顾她的父母一样,照顾好她的夏伯伯、李伯母,令夏老的孩子改变了态度,转而支持。两家的子女太了解了,张老和夏老,饮着家乡的白酒出征越南,饮着同样的酒载誉而归。两人是同乡,现在又居住在同一个社区,张老是农民,夏老是退休公务员,见面就掐,掐了一辈子,昔日的生死战友,晚年的铁杆兄弟。两家老人家,就这样在张金香的护卫下,顺利启程。夏老这次虽然圆满完成任务,却也一波三折。本来因为黄伯海烈士的孙子不能参加,原定的谅佳之行取消了,现在因为夏老接受了使命,领队和团长不谋而合,停车等待,让导游送夏老前往。谅山烈士陵园有专人看守,平时陵园大门紧锁。当地政府得知中国老兵前来扫墓,非常重视,特派公安引领,当地官员陪同。不巧的是,陵园看守人不在,久等不至,情急之下,陪同官员默许,转头视而不见,导游砸锁开门,将夏老引导至烈士墓前。夏老深情地在黄伯海烈士墓前,浇上带来的长江水,培上家乡的泥土,一往情深送上虔诚的悼词,告慰了九泉之下的英灵。在车上聆听夏老动情地讲述,我坐在张金香的后面,感受到了她的欣慰。与她的交谈中,了解到她父亲从部队回家时,有机会分配工作,却毅然决然放弃了,他说:“我到部队,做到了精忠报国;现在,我要给年老的父母尽孝。” 这也就是张老和夏老晚景经济状况相距甚大的原因。和越方联欢的晚会上,张金香表演散文朗诵《老辈的故事》, 真挚情感的表达,中华传统孝道的传承,袒露无遗,令人油然而生敬意。让我明白,什么叫“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张老这样安贫乐道,坚守中华传统美德的家风,代代相传,孕育出张金香这样淡泊名利,甘受清贫的好女子。正是:

  江陵巾帼张金香,不让须眉志气昂。

  护驾四老跨国行,紧急时分显担当。
 

  烈士哲嗣,基因非凡
 

  现年61岁的李宗林,是李兴镐烈士的长子,这位身材魁伟的汉子,是第二次专程来越南扫墓。1967年元月20日,他的父亲和五名战友前往良山火车站,火线抢修铁路,不幸遭遇美机轰炸,六人无一幸免,全部壮烈牺牲。当时,李宗林尚不满5岁,弟弟仅两岁。他虽然没有父亲的印象,没有受到过父爱;但他骨子里流淌着英雄父亲的血液,感受着父亲精神的熏陶。这次访越下榻南宁集结酒店的当晚,我去看望师部工通连的老兵吴新生,得识同居一室的李宗林。



  
右起:吴新生,李宗林,何秉冲

  吴老兵是位热心人,一向支持七团的活动,王抗林组织的集会,他参加过多次。通过他的介绍,我知晓了李宗林的一些情况。自小,这位烈士哲嗣就把父亲当作自己的楷模,决心走父亲的道路,因而投笔从戎,在部队一干20多年,41岁时,在装甲团团长位置转业。他一度到越南寻找父亲的遗迹,尽管无功而返,却不罢休,终于第二次来越南时找到了父亲的墓地。这次,他是第三次来越,第二次扫墓。10月26日下午两时半,我们一行51人,准时来到陶美烈士陵园。陶美烈士陵园共葬有217名在1967年至1968年间牺牲的中国援越烈士,是越南境内安葬中国烈士最多的陵园。陵园中央主碑上镌刻着越文 “世代铭记烈士恩情”,大门一侧是毛主席语录牌,上书:“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守园人打开大门,在悲壮的哀乐声中,全体团员迈着沉重的步伐,跟随领队李亮,缓步入园。领队主持,团员献花圈,奉上祭品,团长王抗林致以感人肺腑的悼词,随着环陵膜拜,庄严的谒陵仪式结束,各人自由祭扫。李宗林在他父亲墓前叩拜,花圈挽联上书:“英雄父亲李兴镐永垂不朽”。听宗林泣告,得知这次来越南扫墓,原计划弟弟和李家亲属,约上同时牺牲的烈士亲属,一起赴越祭奠亲人烈士,由于特殊变故,他们都不来了。李宗林则坚持自己一人做代表,完成这个计划。他言而有信,信守诺言,辛苦自己,绝不放弃,精神可嘉。一路观察,他话语不多,始终同大家走在一起,注意倾听,有时加入交流,绝不脱单,不独来独往。遇到需要帮忙的,都会施以援手,比如步行中,有人一个趔趄的状况,他会敏捷地冲上搀扶。越南小路摩托多,也没有人行道,容易发生危险,宗林看到,都会主动将之揽到路侧,以避免出现意外。沉稳,乐于助人,和众人打成一片,不张扬,他的身上,故事一定很多。网上搜索,果然,有关他的信息不仅很多,而且非常精彩,来自国家信访局、湖北省信访局等权威网站上的资料显示,他出生于1962年8月,15岁半入伍,在部队荣立3次三等功,2003年自上校团长职衔转业到武汉市武昌区工作,历任武昌区中南路街办事处副主任、工委副书记、区信访局副局长、局长等职。2007年被评为“十佳学习型区管干部”,2009年被武汉市委、市政府授予“武汉市模范军队转业干部”荣誉称号,……2016年8月,国家信访局组织全国信访系统开展“寻找最美信访干部”活动,通过基层海选推荐、媒体推介、专家评审、网络投票、公开公示等多种形式和严格步骤,2017年4月27日揭晓,共有十人获“全国最美信访干部”殊荣,李宗林名列其中。



 
 第一届“全国最美信访干部”荣誉获得者李宗林

  李宗林关心百姓疾苦,为访民排忧解难,其不怕受委屈,牢记“群众有1%的理,我们就要尽100%的力”的信条,无怨无悔, 追踪到底,落实到实处的实干事例,闻之令人感动不已。因他的努力,困扰黄鹤小区667户居民入住后无法办理房屋“两证”长达19年之久的信访积案,得到解决。被冷血公司老总欺压的孤儿寡母,因他的过细工作,得到应有的补偿。他做的富有成效的调解,令弱势老人喜从天降,直截用下跪的方式来感谢,当然,被他及时搀住。他的性格、为人和做出的突出成绩,足以告慰他的英雄父亲李兴镐烈士。

  这次赴越访问刚结束,群里就收到了他的感言:“大家中午好!

  我来自湖北武汉,是一名铁二代,父亲是七团九连李兴镐烈士。我是第2次随团来到越南寻找战地,祭奠烈士。

  越南之行匆匆而过,时间虽短,但感受很深:一是精神可畏。组织这样高龄的团队进行异国之行实属少见,为李亮领队、王抗林团长的胆略点赞。二是情结深厚。50多年过去了,老战士们将援越抗美时的战斗痕迹永存,不顾高龄来聚,重返战地和祭奠烈士,更值得称赞。三是传承味浓。本团队中部分老战士由子女和孙子陪同,既方便照顾老人,更是让铁二代、铁三代实地接受传统教育和对精神的传承。四是活动丰富。把战地寻访、祭奠烈士与旅游娱乐、联结友谊融为一体。既满足了心中之念,又在游览中释放心情,还在活动中加深战友情谊和联结中越友谊。”不难看出,李宗林是用身和心投入进了这次赴越访问,达到身心结合的高度统一。

  正是:国际战士李兴镐,英勇献身时代早。

  继承遗志有后人,长江大河逐浪高。
 

  祖父英雄孙好汉
 

  现年34岁的杨力,是陪他爷爷来的。其祖父杨和淦老兵,年已八十,身材消瘦,一眼常处半闭状况,不时需点药水,却精神矍铄,不时露出灿烂的笑容。这一切,得归功于小杨照顾有加,孝顺有方。

  好汉,其含义不少,不仅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意思;也有“急公好义,侠肝义胆,古道热肠,老吾老及人之老”的一面。杨力,就是这样一位乐于助人,假私济人,假私济公的好汉。

  组团初期,小杨的名字就为大家知晓。领队李亮特别介绍,人头一顶的旅游布帽,由他捐制。这顶帽子特别之处在于,金色丝线织就“中国援越抗美老兵”和“赴越访问团”两行字,横在帽檐上下,中间是红色五角星和金黄色丝线搭配的“八一”军徽,侧面饰有一面红色的八一军旗。这顶旅游帽质量上乘,做工精美,因其专享的名称,独一无二的装饰,深得大家喜欢。其成本一定不菲,而全由小杨出资订购。至于花费多少,他都笑而不答,只说应该的。其慷慨解囊,出手豪迈大方的好汉神情,一展无遗。



  
此帽全团人头一顶,系杨力个人捐制

  小杨的孝顺,非同寻常,一个小伙子做到这样,也是到了天花板的极致。1943年出生的杨和淦老兵,内向话少,不主动与人交流,常一人独坐。而小杨就会来到爷爷跟前,递上香烟,咔嚓点上,这时,杨老兵就会惬意地吞云吐雾,一副享受的模样。祖孙俩在一起,角色转换了,爷爷是老小孩,孙子是贴身贴心的护卫。旁人夸赞杨老兵有福气时,他会得意地展开笑颜,其满足感写满了面庞。说杨老兵是最幸福的老人,并非刻意的溢美之词,因为小杨的儿子已经上学了,杨老兵享受的是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有小杨和家人的悉心呵护,杨老迎来五世同堂,并非遥不可及。



  
右起:铁三代杨力、杨老兵、大使馆副武官王军上校

  小杨的孝顺,不仅仅表现在对自己亲爷爷的身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的孝顺,也表现在对其他老兵和老人身上。每次就餐,他都会主动倒茶盛饭,常常自费给每桌加肉菜或鱼菜。给人照相,递烟点燃,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扫码登录出关入关信息,这种难倒老人的手机操作,他会主动趋前,施以援手帮忙,快速搞掂。而且,他还是公认的开心果,走到哪里,哪里就充满了欢声笑语。开朗,热心,灿烂、真诚的笑容,让人体会到什么是和风细雨,何谓如沐春风。短短几天的相处,这位年轻人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在同越方联欢后集体合影时,他被请到前排就坐,尽管他一叠声地推辞“使不得使不得”,终究被强压坐在前排,这是一位孝顺,有责任的好儿男,所获得的最佳赞赏。

  正是:祖父英雄孙好汉,礼待老辈话语甜。

  热心助人开心果,众口一词好青年。

  赴越圆梦行的铁二代中,还有一名江西瑞金的朱珍平,这位憨厚的中年汉子,专程陪同他父母参团,以完成老兵父亲的夙愿,其用心良苦,可圈可点。



  
越南首都河内李太祖广场:铁二代朱珍平和父亲朱过房、母亲邓细女

  朱珍平也有自己的事业,他能随行,绝对出于孝心。笔者恰巧听到他和人电话,叮嘱对方该做什么,声音很大,反响强烈,可见当时的急切心理。试想,如果他不陪同,他父母可能不会参加这次跨国行,他父亲的战友也可能打消同行念头。毋庸置疑,这次出行队伍较大,人数较多,圆满成功,铁二代朱珍平,功不可没。

  同行的还有一位深圳兵二代刘伟雄,其父是参加过广西剿匪的老军人。因为挥之不去的军人情结,他应邀参团。在下龙湾游轮上,卖货的越南女子对导游说,自己20万元越币(折合人民币60元),借给了一位老兵看,没有归还。导游问遍全船,都觉好生无趣,这些老兵和家属,谁会贪图这个便宜?导游也觉得绝无可能,可这个女子郁闷寡欢,纠结无比,无休无止地唠叨。兵二代刘伟雄见状,便掏出60元人民币给她,她略有推辞,就接受了,一定要送一件小礼物表示感谢。即刻起,这名越南女子面孔由阴转晴,绽开笑容,殷勤地给大家用汉语介绍下龙湾风景,船靠岸时,热情地搀扶年长者。兵二代刘伟雄无疑有着相通的军旅情怀,因为共同的部队情结,他才自觉地维护我们这个群体,让我们的团队,在越南群众中留下美好的印象。



  
兵二代刘伟雄和越南军人合影

  李亮老兵组织的第47次访越圆梦行已过去一月,难忘铁二代、铁三代,难忘兵二代的参与,他们是援越抗美历史的有情人、有缘人、阅读人和传播人。岁月易逝,亲历者不可能再次踏上曾经战斗的热土,不可能再次前往凭吊抛头颅洒热血埋骨异国的战友。但是,援越抗美的精神需要传承,援越抗美的历史不能掩没,这就需要二代、三代,乃至更多的有情人、有缘人、热心人站出来,敦促政府以国家的名义讲出、写出这段历史,正如原铁二师七团曾昭富在《祖国知道我》文中所写:“援越抗美这段历史不会埋没的,因为它是历史,它是32万中国军人流的血和汗,它是1446名烈士用生命竖起的丰碑,它将会受到国家和人民的尊重。”(曾文见李亮、沙明编著《圆梦之旅》一书)


编辑:兵心依旧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2019
京ICP备1204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