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铁道兵文化 > 铁道兵文苑
大渡河畔,有个“铁道兵村”
发布日期:2018-08-25
新闻浏览:
来自中国铁建 老兵原创之家

      蜿蜒的大渡河推开山峦,生生分出大小凉山,头也不回地浩荡而去。两岸的彝族同胞,在这里以刀耕火种的方式,生活了数千年。

      新中国成立后,彝族同胞们获得解放,一步迈进现代社会。1970年,轰隆隆的火车借着成昆铁路穿山越岭,把他们与现代文明拉得更近,命运再一次发生巨变。成昆铁路就像一条文明的纽带,不断带来新鲜养料,让这片土地迅速蜕变。

成昆铁路地质极为复杂,工程浩大艰巨,铁道兵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情壮志开赴工地。
      质朴的村民们,目睹战士们排着队,踩着羊肠小道,翻山越岭把一块块铁疙瘩扛进大山,又有一群人把铁疙瘩拼在一起,就成了他们没有见过的各式“武器”。听着每天不绝于耳的爆破声,一车又一车的渣土运出隧道,那黑黝黝的洞口越来越深,那参天的桥墩也越来越多。

成昆线金口河三线铁路大桥

他们慢慢知道了,这是在修铁路。

连公路都少见的他们,想象不出铁路通车后,生活将变怎样?不知道,想不出,反正知道会越来越好。

他们与铁道兵战士们慢慢熟络起来,但他们也许不知道,几十年后,全国各地的铁道兵们端起酒杯,还会说起彝族老乡从山上背下来的土豆、送来自己都舍得吃的猪肉,还会津津乐道被铁道兵文工团创作成的小舞剧《雪里送炭》,还有那《南瓜生蛋的秘密》。


官兵们在工余时间,到驻地附近群众家里嘘寒问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助民劳动,受到人民群众的赞扬。
       那些年,他们期盼着更好的日子到来,他们心疼着“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钢铁战士们流汗流血。那边山坡上,又添了两座墓碑,而那些战士拿起刚刚埋葬了战友的铁锹,转身又走进了工地。

战士们为修筑桥墩开采石料

英勇无畏的铁道兵战士建造了一条幸福之路。日子真的好起来了,比懵懵懂懂想到的还要好。

家家砖瓦房,道路不再泥泞,到镇上去不再翻山越岭走一天一夜,山外的新鲜事物很快可以传到山里来,年轻人不再禁锢在山里头。


各族人民欢庆成昆铁路建成通车


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人们,善良而知恩,感情如同大渡河一样汹涌澎湃。尽管成昆铁路通车快50年了,但他们依然记着铁道兵,怀念铁道兵,感恩铁道兵,把对铁道兵的感情倾泻在目之所及的一切事物上。

在每家每户的墙壁画上开山筑路的宣传画,村头巷尾的空地立起纪念碑、文化墙。而最大的手笔,莫过于乐山市金口河区政府在大渡河畔第一村——永和镇胜利村,建成了一座铁道兵博物馆!




      铁道兵博物馆从2008年开始筹建,于2012年6月正式对外免费开放,建筑面积2330平方米,占地10亩,分为铁道兵主展馆和成昆铁路纪念碑广场两个区域,是集收藏、研究、宣传、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专题历史博物馆。6年来,每年接待近10万人次。

北宋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50多年前,铁道兵陈师川滇崇山峻岭间,用青春、信念、智慧、勇敢,在举世公认的地质博物馆、“筑路禁区”建设了“象征着人类征服自然的三项伟大奇迹”之一的成昆铁路,不仅为“大三线”建设打通了交通大动脉,更是极大推动了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为当地人民带来了福祉。

“为生民立命”,铁道兵在大渡河畔,在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上留下了一个个或深或浅的脚印。

成昆铁路


成昆铁路复线

成昆复线桥桩的下方,是原成昆铁路
      如今,成昆铁路复线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原来的铁道兵在1984年后集体转业更名为中国铁建,那支唱着《铁道兵志在四方》的队伍,再一次回到了大渡河畔……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老铁之友文化工作室主办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四十号

版权所有©2019 京ICP备1204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