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陕西省三线学兵参加襄渝铁路建设五十周年
我们女学兵20连,1970年8月22日从西安集结出发,告别了繁华的大都市,踏上了艰苦卓绝的征程。历经三天三夜的艰苦行程,25日到达连队驻地——陕西省紫阳县城对面一个叫“小河坝”的山坡上,安营扎寨,自己动手建起家园。女学兵20连驻地,依着大巴山脉,傍着汉江、任河。汉江与任河交汇,从30里开外的5810部队团部(瓦房店镇)经过,交汇一直延绵不断,流淌到我连靠任河这边驻地,仍然水色分明。日夜涓涓地流淌,清澈见底,色泽碧绿,江边可以看到水底的石头深浅色泽不同;而靠近紫阳县城那边,汉江江水都混沌些;发洪水时,咆哮奔腾,轰鸣声打破山脉中的寂静,洪水退去,江水犹如少女般地温柔细腻,悄无声息地缓缓流淌着。我们女学兵20连180多名青春少女战斗生活,从此与她结下不解之缘……
原铁道兵5810部队学生20连,就是在陕西省2107三线建设工程指挥部141个三线学兵连队中(含26个女学兵连队,五千多名女学兵)一支独具特色的英雄女学兵连队。
在五十年前,就有一批十六七岁的花季少年,过早地踏入社会,过早地承担起了共和国建设的重任。他们与铁道兵近80万军民一起参加了国防战备铁路工程建设,这就是由陕西省二万五千八百多名中学毕业生,用青春和热血,创造出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他们历经磨难,慷慨激昂、悲壮地书写出了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独具特色的篇章。
十六七岁是追梦的少年
十六七岁是人生的花季
三线学兵连队,全部实行军事化管理。全连被编制成三个排、十二个施工班、连部、炊事班等建制。我们女学兵20连,隶属铁道兵5752部队(二师)5810(十团)四营。我连的主要工作任务是配合铁道兵5810部队四营的施工,承担“马坊梁”和“石梁子”两个隧道施工所需要的混凝土配料中砂石料筛选、装车等重点施工任务,更需要应付突如其来经常发生的河滩抢险、装卸水泥、抢修公路和施工便道等艰巨施工任务。特别是我们女学兵20连是在襄渝线上,第一个进隧道、承担运送砂石料和水泥、清运渣石、打拱、打边墙、打风枪等施工任务的英雄女子连队。因此,女学兵20连多次受到铁道兵师、团、营部队首长的表扬奖励。
在秦巴山,汉水旁,为早日修通襄渝铁路,我们全连女学兵不负青春韶华,共同渡过了二年零八个月的刻骨铭心难忘的峥嵘岁月。
青春最厚重的底色是奋斗
青春最可贵的精神是拼搏
永远记得我们女学兵20连三排的战友们,在青春的花季里,我们曾用汗水、热血、奋斗在紫阳沙滩上、在“马坊梁”和“石梁子”隧道里搏击风雨;我们在最美花季青春的岁月中,曾用稚嫩的双肩,为共和国分担艰辛、奋力拼搏,勇往直前。
五十年过去了,多少记忆已经淡去,多少往事已经消逝。5810部队学生20连三排,已成为过去,但三排的战友们奋战在襄渝线上的努力拼搏、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战友情结,已经永远存在于三排每位战友心中。
从我来到三线至1972年下半年都在三排担任副排长、排长职务,后期担任学生副连长。三排编制50多人,尽管人员调进调出,但始终保持50多人的施工排、四个施工班。这些女孩子来三线前,都是来自大城市家中的娇娇女,而且三排的女孩子个头普遍不高,人又很瘦,尤其10班更是一群个头偏瘦小的女孩子,但是经过近三年时间的艰苦磨炼,三排成为连队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打硬仗打胜仗的英雄排。三排十一班是连队的施工尖刀班,王卫民、罗小平二位战友因在施工中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这是我们全连的荣耀。三排是全连首进隧道施工,并持续在最艰苦又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的隧道里施工近二年的光荣团队,连续二年参加全营隧道施工开门红和多次施工大会战,三排总是冲锋在前,是连队主力突击队。所以我从内心很敬佩三排的女勇士们。在五十周年庆典之时,向曾在襄渝线上奋斗过的所有女学兵们致敬!
三排名单
袁毅凌(副指导员) 范卫红(材料员)去三线不久调入连部
方雅玲
刘 营 张东仙 曹 粤 杨兰生
张 质 乔爱华 武秀珍 张东红
陈惠玲 李庆和 邬红鹰 黄长玲
十二班:班长:李惠霞 副班长:丁益芳 蒲小琦(曾任)
李亚青 孟秀英
戴红妹 王 娟 赵玉莲 房 玲
刘桂云 赵新华 刘 卫 莫永琴
罗小平 王美娟 苗迎春 刘喜荣
十一班:班长:王卫民 副班长:王春兰
李剑霞
姬少华 郝 芸 韩引娣 林 洁
高克敏 杨 宁 张碧霞 赵翠平
张靖华 刘月芹 尹洪珍 李淑珍
十 班:班长:张春仙 副班长:刘香草
张风仙 高香花 张孟华
郭 瑛 倪玉玲 杨惠珠 李石引
卜西平 段琪霞 肖天瑞 贾 霞
九 班:班长:乔红梅 副班长:付芬莉
曾任副排长:贾慧茹 赵熳莉
曾任排长:杨西琴 李小青 贾慧茹
三排长:赵熳莉 副排长:赵小梅
(注:含在三排工作半年以上的又调出战友名单)
难忘的三线学兵岁月,是我们曾经的青春和花季,也是我们三线学兵曾经的艰辛和悲壮,无论时空变换,它都将是我们永远的青春记忆!
难忘那风和雨、血与火的洗礼,怀念那战斗过的秦巴山水,在纪念我们赴三线修建襄渝铁路五十周年庆典之际,我与乔红梅、王卫民、罗小平、李惠霞、张春仙、戴红妹、赵熳莉等三排战友一起回顾了那一段刻骨铭心、女学兵们飒爽英姿奋战在襄渝铁路施工一线的风采片段,那的确是我们青春芳华闪光亮丽的岁月!
磨练意志
(一)
(背猪草)
十一班罗小平回忆
好像时间是夏秋的季节,因为水土不服,三线紫阳的那个小咬,咬的我腿上全起的水泡,都在流黄水呢,班长卫民非让我在家休息一天。但我听说咱连养猪的那个劳模,我记不清叫啥名字了,但脸圆圆的那个女娃,要找几个人去和她背猪草,当时也不知道有多少猪草,就找了三个人连她一起四个人,但我们几个都是病号,路也比较远。我大概记得是翻了两座大山,到了有猪草的地方,发现猪草特别多,大家一个心思都是反正来了四个人,一定要多背点猪草回连队。所以每个人都背了有100多斤猪草,因为都不会用背篓,背上都东倒西歪的,所以累了也不敢休息,大家就原地打转或者靠在山间小路旁的石头上,不敢站也不敢停下来,背得太多停下来背篓就要倒下来,别人还不能帮你的忙。走到一个山顶上,我的背篓给倒了,大家都在那原地踏步等我,我咋背都不行,蹲下背起不来,一起来就又倒地,急得不行,后来我就说你们都走吧,大家谁都不走,看着周围都没人,大家也都急得在原地打转,我心里急得也没有办法。我们都在山顶上,过了一会儿,发现沟底下有一个解放军,我们就在山顶上朝下使劲喊他,那个解放军就连跑带爬抄小路上山顶,把我才扶起来了,我就背起背篓,然后大家就一起走回来了。大家一路上整个都没休息,累了就是在山根边靠一下,路太窄,不小心就会摔下山去,只能咬着牙坚持、再坚持……回到班里,小焕(刘桂云)给我留了饭,我记得当时是三点多了,我一口气吃了四个馍,现在都记得可清楚。后来把衣裳一脱,后背全都烂了,我都不知道,在路上都没有感觉到疼,回来才发现背上都是血,这次经历对我来说特别难忘。

三排十一班战友合影
去三线我从来都没后悔过,在三线经过艰苦环境锻炼了以后,我觉得能吃苦了,学到了好多东西,自己过去身上娇气的那些毛病都没了,所以从三线回来分配到单位以后几十年来一直都不错,干啥都很好。
磨练意志
(二)
(摘桔子)
十一班戴红妹回忆
十一班是连队能打胜仗的尖刀班,不论是装车、背水泥还是担煤、进洞打拱,无论接受什么任务,都样样领先。
记得秋天里,是桔子收获的季节,班长王卫民在早饭后通知全班背上背篓,准备乘船去摘桔子。我们都高兴极了,不仅去劳动,还能看风景。我们下了山坡就上了船,船工划着木船载着我们向目的地进发。大约过了一个小时,船靠了岸,班长领着大家向山上走去。山上深处有一片桔林,班长告诉了我们摘桔的要领和要求,大家便开始了摘桔子的工作。装满背篓背下山,走过沙滩、装上船,这一趟需要走六七里路。起先大家精力充沛,慢慢地就有些吃不消了。越背越重,来回穿梭,走在羊肠小路上,肚子也饿了,身上也没劲了,上山喘着粗气,下山腿直打颤,精疲力竭。班长王卫民看出了大家的情绪,鼓励我们为了全连的同学们能吃上新鲜、有营养的桔子,拿出十一班不畏艰险的劲头,听了班长的话,尽管大家汗水浸透了衣服,肚皮饿得咕咕叫,但没一个人叫苦叫累。继续摘桔子的工作,直到将船舱装满。傍晚,我们满载着丰收的果实回到驻地,给全连每个同学都分到了10斤桔子,看着同学们开心地吃着桔子,我们班同学再累也值得。
超越极限
(一)
(筛砂石、备料)
十一班班长王卫民回忆
在沙滩上每天备料,夏天气温高达40度以上,整个沙滩上连一棵树都没有。地底下直往上冒着热蒸汽,我们当时就是在那种环境下施工的,感到挺枯燥、又辛苦、真累人......但是我们还得要咬着牙坚持干下去,只有咬着牙,并一定要坚持住才行。

十一班长王卫民荣立三等功(在后排左一)
冬天的沙滩又是干冷干冷的,寒风吹来,感觉把脸要撕成一条条口子,解除寒冷的法宝就是拿起铁锹,轮开膀子大干,一会儿就暖和些。接着又出汗了,我们再脱掉棉衣,继续大干,汗水不停地出,头发湿透了,伴着寒风,冷热交替,脑袋上开始又冒热气,这就是我冬天在河滩筛沙子的记忆。

b我们一次次咬牙坚持,一次次痛苦磨炼,肩膀肿了又消了,手掌磨破了出血了,再磨,就成茧子了,也就磨出了坚韧的意志和耐力。当时女学兵们干着与年龄和体力极不相符的超强体力劳动,尤其不少女学兵,在生理期也要忍着干,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炎、痛经等妇科病都不在少数,但是,从没有听到她们抱怨过。在艰苦的磨炼中不断地思考探索人生,让自己的青春融入到祖国的襄渝铁路建设中,自觉地承担苦难,自觉地承担责任,无私无畏地奉献着花季青春......
三排战友老照片
作者:贾慧茹(原铁道兵5810部队学生20连)
照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