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铁道兵文化 > 铁道兵文苑
曾在铁道兵军旗下的女兵(一)-----作者/林建军,美篇/晓安
发布日期:2018-09-08
新闻浏览:
编者按:
      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关于烈士纪念日的决定》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中国烈士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0日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
      在我国第五个烈士公祭日即将到来之际,铁道兵文化微信公众号,将连续转载林建军战友为纪念铁道兵成立70周年撰写的曾在铁道兵军旗下的女兵系列文章,以此纪念为祖国铁路建设牺牲的铁道兵女兵。  
    



题记:军号声声,猎猎的军旗下她们从未远去……

纪念铁道兵一师修理营军医何爱华






  
       2010年10月,我来到位于襄渝线起点的十堰市“老营革命烈士陵园”拍摄,这是铁道兵一师修建襄渝线牺牲官兵的集中安葬地。烈士陵园里有196位铁道兵官兵墓(铁一师175座),其中有铁道兵一等功烈士李安普墓。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何爱华军医的墓,在烈士陵园左区的第二排。铁道兵女军医,1951年14岁当兵,她的入伍年龄烙在了我的记忆里。



  2016年为了出版《铁道兵英烈名录》,我逐一抄写牺牲者的碑文,同时记录了她的碑文——何爱华同志之墓 中国人民解放军89201部队14中队医生 共产党员;广东省兴宁县人 女 1937年1月生 1951年1月入伍 1977年5月31日不幸逝世。

  在烈士陵园碑文的书写中,因公牺牲者的碑文多写为“烈士”,病故或其他情况去世者多写为“同志” 。何爱华同志?她是怎么“不幸逝世”的呢?



  每座墓至少要拍2张照片,196座墓,我用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太阳落山后,我站在高处,拍摄烈士陵园的全景。因为取景时镜头里装不下所有的烈士墓,我舍去了第一排和左侧的部分墓,何爱华军医的墓却“顽强”地出现在所有全景照片中——为什么?!她要向我诉说什么吗?

  几年来,我一直在关注着有关她的信息……

  2018年7月5日是铁道兵成立70周年的纪念日,我想起了曾在铁道兵军旗下牺牲的女兵,想写一组系列文章留给历史。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何爱华军医,费尽周折却找不到她的生平资料。





       简要回顾铁一师的历史——

  1948年7月5日,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军区决定,以护路军为基础,组建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下辖4个支队。第一支队就是铁道兵一师的前身,于1948年9月1日正式成立。

  1949年5月16日,奉军委命令铁道纵队改为铁道兵团,由军委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兼任铁道兵团司令员、政委。铁道纵队一支队改称铁道兵团一支队。

  1950年8月1日,第一支队整编为铁道兵团第一师,刘克任师长,郭延林任政委,刘波涛任参谋长。

  1950年10月9日,中央军委命令,铁道兵团第一师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第一师。

  1950年11月6日,第一师通信连和技术营给水1连奉命率先进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进行抢修。

  1951年7月,铁道兵团机关由北京移驻沈阳。

  1953年4月26日朝鲜停战谈判开始恢复。

  1953年10月16日,铁道兵团机关由朝鲜兰田出发回国,于10月18日进驻北京。12月25日,毛泽东亲笔为铁道兵报题写报头“铁道兵”。

  1954年2月28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任命王震为铁道兵司令员。4月19日又任命王震兼任政委。

  1954年3月5日,根据军委1953年9月9日电令,铁道兵发布司务字第106号命令,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司令部,同时撤销“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番号。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的铁一师,先后参加了黎湛线、鹰厦线、外福线(1、3、4团)、碧河线(3团、5团的部分连队)、内昆线、贵昆线、成昆线、襄渝线等铁路线建设。铁一师2团还参加了援越抗美战争。



  何爱华军医牺牲在襄渝线上。

  襄渝线是当年我国三线建设中的重点战备工程,东起湖北襄樊,西经陕西南部秦巴山区,南达四川重庆。沟通了我国西南和中南的铁路网,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襄渝线西段(渝达段,即重庆到达县段)1968年4月展开施工;襄渝线东段(莫胡段,即莫家营到胡家营段)1969年3月展开施工;襄渝线中段(胡达段,即胡家营到达县段)1970年3月展开施工。经过近6年奋战,襄渝铁路于1973年10月19日全线接轨通车。

  1969年4月11日,铁一师奉命调湖北承担襄渝线工程施工任务。师先遣组率3团3营、5团2营、通信工程连、发电营架线连共2425人向湖北开进,先期进驻管区,为后续部队全面开进做前期准备工作。1969年12月,师机关由云南省元谋县龙街进驻湖北省均县(今丹江口市)。1971年1月,铁一师在十堰市开设指挥部,1972年1月28日由十堰迁到六里坪。1973年1月1日起铁一师统一由铁道兵西南指挥部领导。

  按照铁道兵部队的编制序列,每个铁道兵师下设卫生科、师医院和团卫生队三级单位。铁道兵1971年大量扩招女兵后,铁一师修理营因为有了女兵排,后勤首长特派何军医到营部卫生所工作,负责女兵们的医疗保健。



  当年,为支援共和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大规模的建厂工作,国家要求铁路必须于1970年通车到达十堰。时间紧迫任务艰巨,铁一师先后派出部队2.6万人开赴襄渝线东段施工沿线。何军医的牺牲也与二汽有关。事情起于二汽发动机厂的一台厂部专用吉普车坏了。因该厂与铁一师修理营有业务往来,于是将吉普车送到修理营的修理厂维修。车修好后,来取车的是女司机赵凤鸣(长春一汽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女司机,与何同龄且要好,已于1987年病逝于十堰),何军医作陪试车,顺道为卫生所安徽籍袁姓战士落实复员后安置到谷城江山机械厂的事宜。那时,光化至谷城隔着一条汉江,汉江上还没有架桥,汽车与人过江都靠轮渡载运。事发当天有雨,轮渡甲板沾满黄泥又湿又滑。临近甲板时,试车女司机轻踩油门,自信可以使用自动滑行档准确开到停车位置。当她发现吉普车失控急忙刹车时,由于用力过猛导致突然熄火。情急之下,女司机紧急重新启动,吉普车猛然一跳,冲上甲板,越过船身,冲入了40多米深的江水中。赵姓女司机和何军医随车栽进了汉江……当工人师傅用吊车把吉普车打捞上岸时,但见何军医卡在副驾驶座椅上,已经没有生命迹象。吉普车后座的三个战士通过自救上岸。

  女司机被救上岸后昏迷数日,并一度精神失常,疗养半年后才返回家中。因为自责不已,走不出心理阴影,多年噩梦不止。



  营部搭建了临时灵堂。灵堂正面是一张何军医20多岁时的大照片,扎着两个短短的俏皮的辫子,朝气蓬勃。管以林战友画了一幅遗像,挂在灵堂一进门的侧面。




  何军医身上覆盖着鲜艳的党旗,女兵班长肖翠萍带领着女兵们静静地守护着她,同时照顾着她的两个未成年女儿(12、14岁)。

  营首长代表营部致辞,充分肯定和赞扬了何军医的工作,尤其是为修理营各连队战士普及医疗卫生知识成绩显著。何军医的丈夫李惠资代表孩子们致辞,现场气氛一时极为悲伤……台下亲属,19岁的大女儿痛哭不已,何军医母亲黄淑静女士更是悲痛欲绝……

  为写此文,我焦急地多方寻找当事者和见证人,数度碰壁,百思不解。

  2018年6月底的一天,千呼万唤的何爱华军医的生平资料出现了!展开阅读,历史的厚重感跃然而出。何爱华军医的一生,始终追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直至献出生命。

  何爱华,1937年1月17日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县。父亲何颂熙,毕业于国民党黄埔军校第五期。母亲黄淑静,学生时认识何颂熙,崇拜其一表人才,又上过黄埔军校,与其结婚。

  何爱华自幼聪明,颇有灵气。好学习,在校读书,功课很好。父亲非常喜爱这个长女。1951年1月,何爱华就读于江西省大余县中学高一年级时,国家大力号召知识青年应征入伍,她自作主张报了名。当时母亲极力反对,何爱华的年龄还太小,只有14岁。父亲瞒着母亲,不动声色地从家中拿出所需证件和物品,送到征兵车旁交给她……何爱华就这样踏上了军旅。

  解放初期国家急需人才,部队主要在农村招兵,普遍文化程度较低,高中生在部队已是高学历。经过考核,何爱华被部队集体送入原南昌医学院学习三年,1954年取得专科医师资格,进入在南昌坛子口的解放军175医院内科工作。

  在解放军175医院内科工作期间,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何爱华经历了千磨万难。她无论如何拼命工作,也抵不过出身和家庭成份。为了给在部队的女儿扫清入党障碍,父母于1956年被迫离婚。何爱华终于在195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后来的文革期间,何爱华因曾经的家庭成份,更是靠低头做人,拼命做事,努力学习来度日。)

  1957年,何爱华在解放军175医院认识了来住院的铁道兵李惠资。在当时极左的政治形势下,母亲因出身问题心理阴影巨大,曾经拒绝过几位优秀的追求者,决心找一个出身成份好又无任何家庭负担的丈夫。恰逢李惠资自称是孤儿,人长得帅,又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被部队选送昆明医大学习后毕业……于是他们结合了。

  1957年,结婚后的何爱华调入当时在昆明的铁一师医院内科任军医。时值铁道兵正在修建成昆铁路,铁一师战斗在成昆线上。


  1969年冬,成昆线建成通车后,何爱华全家乘坐闷罐列车,随铁一师参加襄渝铁路建设,从云南昆明安宁搬迁到湖北丹江口浪河镇。她担任铁一师3团卫生队军医。

  1971年何爱华带着孩子来到驻扎在老河口的铁一师修理营,主管卫生所工作。带领2名男卫生员,负责修理营官兵及一个女兵排的医疗保健。 据说当时主要为了这个女兵排而特派她到修理营的。作为特别配备的女军医,她在兼顾这个女兵排医疗保健的同时,还负责修理营所属官兵的卫生知识普及工作,转诊伤病员至师医院,调配医疗用药等,工作井井有条。

  何爱华为人谦和,性格沉稳,虽然未成年就进入军旅,仍不失其与生俱来的本色。她爱学习,文革中也抱着厚厚的医学书籍钻研学习;她喜欢唱歌,经常拿歌本对照着简谱唱,曲不离口。女儿们见过妈妈和卫生员、战士在卫生所科室的聚会——长长烟囱的炉子上,烧着“嗤嗤”冒着热气的水壶,桌子上摆着战士们从家乡带来的花生和蚕豆等特产,大家就你一曲我一曲地唱了起来;她热爱生活,喜欢被拍照,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师里的摄影专家吴大益常来家里为她和女儿拍照,丈夫李惠资也在学习摄影,致使家里照片琳琅满目;她毛衣织得漂亮,式样新颖别致。缝纫活也极好,用料讲究款式上乘,常有邻居和女兵上门求教。


  何爱华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非常严格,女儿们总结成了文字——

  生活素养方面:严格讲究卫生,严格按时作息,绝不妥协。每天睡前必须盥洗,孩子们七八岁就开始自己洗内衣、袜子和手帕,十一二岁就能洗自己的小床单和被子;要求孩子们努力按照座右铭行事:“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上小学时,孩子们就已非常懂事,守规矩,不挑食,成绩好,是大院里被当做学习榜样的“别人家的娃”。例如,用小桶到院中的公共水源提水,扫地拖地擦灰,择菜洗菜洗碗……这些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做人学习方面:母亲做到了言传身教。她特别热心帮助别人,尤其是战士和困难军属;特别上心对父亲老家的亲戚给予帮助,因此人缘口碑极佳。孩子们从小在院子里玩耍或过路时,不准看别人吃东西,更不准要别人的东西,不听话会挨打。文革期间,学校课业松懈,孩子们在假期经常与小朋友排练节目,给部队战士演出。母亲请文书来教过几次音乐和美术,但基本都是自学。孩子们乐意为集体出力,跟同学到外面学工学农时,常需母亲帮忙借用部队食堂的手推车。带干粮也是班里最多的,背着一大军用挎包的煮红薯、蒸馒头,很受同学欢迎,进而体验到了友情的快乐。

  文革结束后政策转向,国家恢复高考,母亲开始狠抓孩子们的学业。大家认真做作业,努力复习功课。

  1977年5月31日,何爱华军医在部队出外勤遭遇交通意外,罹难于湖北省光化县渡口码头。因为对她“去谷城为卫生所袁姓战士落实复员后安置是否属于公务行为”有分歧(19岁大女儿当时在丹江丝毯厂学徒工艺绘图,工作地点并不在谷城),部队对能否定烈士一直争执下不。最终,老营烈士陵园中碑文镌刻的是“何爱华同志”。女儿们感觉实际经济待遇是按照烈士标准操作的:如给外婆发放了500元烈士抚恤金,还给了工资补偿金。部队在孩子就业方面给予了照顾等。

  孩子们在失去母亲后,父亲李惠资未出3月就再婚,“没妈的孩子像棵草”……受尽屈辱。从此,孩子们各自开始了艰难的学习之路和人生之路…… 




  回顾历史,是为了解说1951年入伍的何爱华军医的军旅生涯。她的军旅与共和国同步,她的生命1977年5月31日定格于襄渝线。

  军人的天职是保家卫国,军人的天职是流血牺牲,铁道兵尚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铁道兵是共和国和平建设时期牺牲最大的军队。军人不怕流血牺牲,军人更怕的是冷漠和遗忘!

  在铁道兵成立70周年前夕,我写下这篇文章,不是为了重拾历史的沉重,是为了曾在铁道兵军旗下的女兵,为了那不可忘却的纪念。

                                                                                                                                                2018.6.18 初稿    
                                                                                                                                                2018.6.30 修改    
                                                                                                                                                2018.7.3  再次修改       

鸣谢何爱华军医的战友们!鸣谢何爱华军医的女儿们!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老铁之友文化工作室主办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四十号

版权所有©2019 京ICP备1204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