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向晖‖讲好铁道兵故事 传承铁道兵精神
梅梓祥导读:
收藏铁道兵文献史料和老物件的战友,多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入伍的“老兵”。1982年入伍的杨向晖,数年来收集铁道兵图书、资料,退休后到基层宣讲铁道兵光辉历史,撰写文章发表,我打心眼里高兴并敬重。
最近,我在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国双拥”公众号看到他写的《讲好铁道兵故事,传承铁道兵精神》的文章,便想推介给战友们。
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的领导同志深入西安市未央区社区调研,与辖区的铁道兵退役军人座谈。老战士讲述铁道兵为祖国铁路建设做出的贡献,因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中施工生产,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建议国家对伤病残铁道兵给予一定的优抚。参加调研的领导提议社区组织撰写有关铁道兵历史及英雄业绩的文章,广泛宣传,让政府和社会了解、熟悉铁道兵的牺牲和功绩。于是,研究、写作铁道兵的杨向晖便撰写了这篇追述铁道兵历史功勋的文章向上级呈报并发表。
我的公众号也经常有铁道兵战友留言,诉说贫病、伤痛,我的回复除安慰与表达敬意外,就是希望他们积极写文章,在媒体发表、出版图书,让更多的人知道为共和国铁路建设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铁道兵。《讲好铁道兵故事,传承铁道兵精神》便是其中的一篇。
讲好铁道兵故事 传承铁道兵精神
杨向晖
当年的铁道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合成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程技术兵种。主要任务是:战时,根据作战需要快速抢修被破坏的铁路和抢建新铁路,保障军队机动和作战物资输送,必要时实施铁路遮断;平时,参加国家铁路建设和国防工程施工,并在紧急情况下,承担国家确定的其他特需工程。
中国铁道兵是由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演变过来的。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同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948年夏,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决战阶段,具有重大意义的辽沈战役即将开始。为修复战区遭受破坏的铁路,保障大规模作战所需物资、装备和兵员的迅速输送,7月间,在东北人民解放军(后为第4野战军)所属护路军的基础上,组建了铁道纵队。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此时,铁道纵队抢修铁路的任务,已由局部战场转向全国范围。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修复建设全国铁路,5月16日,中央军委正式发布命令,将铁道纵队扩编为铁道兵团,隶属于中央军委铁道部管辖。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铁道兵团部队的三个师和一个独立团从11月开始,陆续入朝执行战区铁路保障任务,1951年1月,划归中国人民志愿军建制;1952年8月,重归中央军委建制。
1953年,我国开始进入有计划地经济建设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为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建设,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工程建设的要求,充分发挥铁道部队在铁路建设中的突击作用,9月9日,政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6个铁道工程师正式划归军委系统,与铁道兵团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并于1954年3月在北京正式成立了铁道兵领导机关。从此,铁道部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战时实施铁路保障、平时参加国家铁路和国防工程建设,建立了丰功伟绩。解放战争中,北起松花江,南到珠江口,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陇东山谷,“野战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战争中,发扬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与兄弟部队一起共同创建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保持和发扬战争年代那种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传统作风,风餐露宿,沐雨栉风,志在四方,艰苦奋斗,先后担负和参加了52项铁路工程和北京地下铁道的修建任务,为国家新建了一条又一条的钢铁大道,被国人誉为“铁道建设的突击队”。
还完成了一些公路、机场、洞库、国防铁路等国防建设工程,以及包括引滦入津等任务在内的民用工程,在多次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森林灭火、清雪开道、京广铁路北段抗洪抢修,唐山地震紧急抢修,宝成铁路抗洪抢修等紧急任务中冲在第一线。
从1948年组建铁道纵队到1984年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35年间,铁道部队在战争条件下,共抢修铁路3600多公里,抢建铁路690多公里、战备公路430多公里。在和平建设中,铁道兵共新建铁路干、支线12590多公里,约占全国同期新建铁路总里程的三分之一。
涌现出以“登高英雄”杨连第、“硬骨头战士”张春玉、“雷锋式的好干部”梁忠孟为代表的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和以“杨连第连”“抗洪抢修模范连”“唐山抗震救灾抢修突击连”“唐山抗震救灾抢修先锋连”为代表的一批先进集体,有8314多名官兵为铁路建设献出了生命,包括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1136人,援越抗美战争中牺牲的392人。
铁道兵时期,当时党和国家、军队的主要领导人,几乎都曾以接见、视察、题词、讲话、批示等多种形式,关心铁道兵队伍的建设,以及铁道兵所承担的各项任务。其中,毛泽东12次以上接见铁道兵各种会议的代表和铁道兵的领导,先后两次为铁道兵部队题词。周恩来接见铁道兵官兵、召集铁道兵领导参加会议16次以上。刘少奇6次以上接见铁道兵。朱德接见、视察铁道兵6次以上,5次为铁道兵题词。邓小平接见铁道兵9次以上。彭德怀2次为铁道兵题词。
据统计,1974年底,铁道兵总定员41.6万人,实有兵力达43万人,这是铁道兵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铁道兵存续的35年间,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在青藏铁路施工中,在浩瀚的盐湖中,铁道兵战士用盐块垒砌起“盐宮”居住,吃的是外地运来的脱水菜,筑起十里盐桥。因为在高原缺乏维生素,铁道兵战士手指甲凹陷,嘴唇皲裂。因为缺氧,很多人到了内地心脏已经不适应富氧环境。在成昆铁路每一公里就牺牲一个战士,华罗庚在西南铁路建设看到铁路边简陋的铁道兵烈士墓和艰苦的施工环境,流着泪说:我能计算出复杂的数学公式,但我计算不出铁道兵战士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在中国,许许多多的部队复员转业的战友是一茬一茬,而铁道兵除了一茬一茬之外,是一次性集体转业。当这个兵种消失之后,铁道兵战友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它,怀念它。全国各地的铁道兵战友们重走修建的铁路线,救助生活困难的战友,抚养烈士子女长大成人成才,寻访牺牲的烈士,运用手中的铁道兵资料讲述铁道兵的故事,拜访铁道兵时期的老首长的后人,寻找收集铁道兵时期的资料,举办铁道兵历史讲座等等,不胜枚举。铁道兵的承继者中国铁建以及一些企业,相继建成或者正在着手建设铁道兵纪念馆、荣史馆。一些铁道兵战友个人出资建起了铁道兵纪念馆。
随着时光的流逝,铁道兵战士在逐渐老去,最后一茬新兵也已年过六十岁。时光飞逝不待人,在铁道兵战友们的生物身份消失后,那些光荣的历史和故事谁来讲述?还能流传吗?那种精神与文化能被长久地传承吗?那许许多多为祖国铁路事业作出贡献的铁道兵战士和烈士会被永远铭记吗?
有些铁路完成了历史使命不再继续运营,淡出经济与交通发展的视野。如铁10师修建的巩固国防、开发青藏高原的青藏铁路一期工程的关角隧道、服务于酒泉卫星基地的青绿铁路,发展地方工业的罕东铁路,以及其他铁道兵部队修建的铁路,在近年相继退出历史舞台。但是,铁道兵以及他们修建的仍在运营或者退役的铁路,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不会泯灭。无论在过去在未来的岁月里,犹如火车撞击铁轨那样,依旧铿锵有力回响在历史的天空,回响在激情奋斗的岁月,回响在人们记忆的时空。而且,一些有识之士和政府机构,如青海省三江源检察院进行的公益诉讼保护青藏铁路关角隧道等,这些抢救性的保护建议、行动,也许会被更多人关注,引起重视,使之成为新中国铁路发展的珍贵工业遗迹,成为铁道兵历史与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地方旅游经济蓝海的打卡地,铁道兵战友寻访青春与情感的纪念地。八一建军前,铁十师修理营、发电营的战友们,平均年龄在70岁。他们不顾年事已高,组成了编委会组织编写营史并出版,抢救性留存部队史。铁十师47团一连战友们,以同样的方式组织编写连史在出版后,又抢救性组织挖掘一连故事。组织者、倡议者走访各地修建的铁路、看望部队首长后人,搜寻保存资料等等,这些公益事业不正是对铁道兵最好的纪念和铁道兵精神最好的传扬吗?我们有理由相信铁道兵永远不会被祖国和人民忘记,铁道兵精神永远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激励、滋养着后人。
时间会流逝,铁道兵修建的铁路网留在祖国大地,铁道兵精神留存在人间,铁道兵的故事流传在人间。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铁道兵及铁道兵创造的光辉业绩。
杨向晖,1982年入伍的甘肃籍铁道兵战士,原在铁十师青藏铁路新管处电影队。通过收藏铁道兵历史文献资料、宣讲、撰写铁道兵故事文章,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铁道兵、关心铁道兵、弘扬铁道兵精神。
编辑:开门见喜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2019
京ICP备1204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