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乡故事多
(之一)
小城故事 古今咏叹
作者:铁四师朱德全
故乡,难舍的家园!乡音、乡情、乡愁让我永远难以忘怀。
退休后,我和老伴每年都回老家住一段时间,让心融入那浓浓的乡情、亲情之中,这是老年生活难得的幸福时光。
今年初秋时分,我和老伴又回到故乡小住。前几年,我俩回来都住在乡下的农家院里,这次回来,住在县城的小区里。
老家的县城不大,常住人口20多万,至今还没有正式城市的名分,但它在我的眼中,是一座令人津津乐道的城市,我称其为小城市。
县城的市容市貌、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和绿化一点都不比有的大城市差,现已建成迎宾大道、木栾大道、黄河大道、和平路、红旗路,横有朝阳一路、二路、三路、文化路、龙源路等干线的七纵七横市区道路网,城区建有五个公园(覃怀公园、龙泉湖公园、仰韶文化公园、龙泽湖公园、凤仪湖公园)和星星点点的街区绿地,市区道路与郑云、郑焦、长济等高速公路连接,郑太高铁(郑州至太原)穿境而过,交通四通八达,是个“出则繁华,入则宁静”的宜居小城。
人老了,住在那里都一样,只要心情愉快就好。退休以后,我每天坚持早上外出散步。住在县城里,小区附近有公园,有绿地,有干净宽敞的马路,散步有多种选择。城里还居住着我不少的同学、战友和亲人,人老了需要亲情,最怕孤独,加之县城物资供应丰富,物价相对便宜。所以,县城是理想的宜居之地。
住在县城的小区里,我依旧保持着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晚上9点多钟睡觉,早晨5点来钟出门散步。
小区马路对面有个占地一千多亩的覃怀公园。公园设计秉承“舒朗、开放、自然、清新”的理念,园中道路通幽,绿树葱茏,花草覆地,环境优美,24小时开放。园中有健身活动、健身步道、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场等多种体育设施,有历史文化、社会文明宣传展示,是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县城的夜晚很宁静,来到家乡的第一个晚上就睡了个好觉,第二天早上4点多钟醒来,5点钟走出家门散步。
出了小区,跨过一条公路,走进了覃怀公园。我出来得太早了,天还没有亮,公园没有开灯。借着远处射来的灯光,勉强能够看清路。我沿着宽敞的健步道散步,只觉得周围模糊一片,只见树影不见人影,黑乎乎的有点怕。
我不怕鬼,不怕贼,就怕黑天摸地走路不稳当。第二天,我改变了地点,不去公园散步了,选择在大街压马路。
小城的道路修得很规整,划分有机动车道、自行车、三轮车道和人行道,人车各行其道。马路平直宽敞,路灯亮堂堂,如同白昼,人行道平展展,用吸水砖或用塑胶铺设,走在上面感觉软和、舒适。
早晨5点钟,大街上人少车稀,一个人在人行道上散步,一点也不觉得冷清、寂寞。
晨光初露,小城开始了热闹繁忙的一天。道路上,汽车、电动三轮车、摩托车渐渐多起来了,环卫工人在大街上忙着清扫,加上有绿树相随,灯影相伴,感觉很安全和踏实。
第一次压马路,我不太熟悉路线,反正道路四通八达,随便走吧!我选择在道路平整、灯光明亮的街道行走。
初秋的天气,秋老虎还翘着尾巴,但小城的清晨格外凉爽。在明朗、干净的人行道上散步,心情格外舒畅。
初秋的早晨5点钟,天还不亮,我毫无目标地沿着小城的迎宾大道向南走,穿过兴华街、朝阳一路,拐进朝阳二路向西。
路过公安局、人民医院,远远望见大楼许多窗户亮着灯光,那一定是值夜班的公安民警和白衣天使们正在守护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正是有了像公安民警、医护人员、环卫工人等千千万万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人们,城市才变得安全、安宁和干净。
走到龙泉湖公园,天已经大亮了,眼前湖光秀色。公园里有不少晨练的人,有的绕着湖边跑步,有的健步行走,一群大妈们一大早就在小广场跳起了广场舞。
龙泉湖公园位于县城繁华的街区,湖中碧波荡漾,荷花藕蓬亭亭玉立,睡莲花鲜艳夺目,湖边杨柳婆娑,是个宜人又迷人的地方。住在附近的一个战友告诉我,龙泉湖一天到晚都很热闹,早上活动锻炼的人比较多,下午是戏迷的天下,豫剧、曲剧、怀邦,轮番上场表演,悦耳动听,夏日晚饭后的人更多,散步的,聊天的、乘凉的、练拳的、走秀的,像是赶庙会。
穿过龙泉湖,我继续沿着黄河大道南行,大约又走了2公里,只见马路边停放了一溜卖菜的三轮车、农用车,车上摆放着各种新鲜的蔬菜,菜摊一直延伸到劲牛农贸市场的大门口,足有一里多长。我想,这个马路边市场应该是县城的早市,八点钟前可能就撤摊了。早市上卖的菜大部分是附近农民自己种的,直接从田地里摘来,特别新鲜。
劲牛农贸市场位于马曲村。这地方我不陌生,有个长途公共汽车站,我以前每次回老家来,都在这里乘坐公共汽车。原来汽车站的周围被农村和庄稼地包围着,现在今非昔,一片繁华。
马曲村是个城中村,村中大部分是自建房屋,一个个小院鳞次栉比。我听别人说村中有个古槐寺,我很感兴趣,第二天早上就前往看个究竟。大早上来参观,古寺负责打扫卫生的老汉破例给我开门让我进去参观。
参观了古槐寺,我才知道,原来马曲村是个古老的村庄,原名叫冷家庄,住着十几户姓冷的人家。
传说五代末期,后周节度使、禁军统帅赵匡胤带兵在这一带打仗,吃了败仗,与大队兵马走散了。黎明时分,他借着大雾只身牵着爱马来到冷家庄,饥饿难捱,人困马乏,于是把马拴在一棵古槐树上,前往村庄里寻找人家和吃的,刚找到了一户人家,便晕倒在门口,后被村民发现救起。醒来后前去找马 ,马已经饿死在古槐树下。赵匡胤后悔不已,不该将马拴住,否则它会自己去找吃的,不致饿死。不久,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了皇帝,他念及冷家庄的救命之恩,怀念自己屈死的爱骑,便下旨在冷家庄修建了古槐寺。为了纪念屈死的马,冷家庄更名为马屈村,后来人们觉得“屈”字不如“曲”字寓意好,便改名为马曲村。
晨光中的古槐寺
农贸市场,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晴雨表。劲牛农贸市场是县城最大的农贸综合市场,鸡鸭鱼肉蛋、调料加蔬菜,一应俱全。
第一次来到农贸市场,我几乎逛了个遍,了解行情和民情。市场供应的蔬菜大部分是时令蔬菜,当地产的菜品多。早市的蔬菜新鲜而且便宜,黄瓜、西红柿、丝瓜、南瓜、苦瓜、辣椒、花生等,基本是当地产。黄瓜、西红柿、南瓜1元到1.5元1斤,秋葵3块钱1斤,小洋葱才5毛钱1斤。
早市摆摊卖菜的不少是老头和老太太。我问了一个老太太,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早起出来卖菜?她对我说:“年轻的都到外地打工去了,人老了,不中用了,在家守着,闲不住,房前屋后和院子里种点菜,自己吃不完,拿到市场来卖点钱。”
我喜欢买老乡自己种的菜,他们的菜均是劳动所得,自然生长,有机环保,而且价格不贵,那些长得一拃长、弯钩带刺的绿心小黄瓜;大小不一、沙甜沙甜的西红柿;青绿色花皮的猪嘴长南瓜;还有新鲜的红薯叶、南瓜尖、辛盘芥(荆芥),不仅惹人喜爱,而且还带着儿时的记忆。
我逛了半个多小时的农贸市场,买了几根小黄瓜、几个西红柿,两把南瓜尖,两斤新鲜的花生,一袋小洋葱、一把辛盘芥,然后花一块钱坐着公共汽车回到了住的小区。
这条散步路线,我走了几趟以后,感到有些絮烦了。“条条大路通北京,脚下有路眼有景。”县城的路四通八达,许多路都适合散步,不能一条路走到黑,我决定另辟新径。
我住的小区在城东北,原来散步的路线是由北向南行,现在改为由东向西走。
我仍旧早上5点走出小区大门,跨过迎宾大道,进入沁河路。
沁河路是一条刚修好不久的路,位于覃怀公园的南侧,路修得好,绿化也搞得好。
走在沁河路的人行道上,身边绿树葱葱,如置身在公园的绿茵之中,路边的步行道舒适美观,一直延伸到仲许村。
仲许村和马曲村一样,也是个城中村,村里的住宅都是自建房,一座座3—4层的“小别墅”,单门独院。
仲许村传说是埋葬三国大将许褚的地方,原先叫“冢许”,后来成了村庄,村民觉得“冢”字不吉利,遂改为仲许,清道光年间被分为东仲许和西仲许两个村庄。村庄里有一种特别的“顺”姓,传说是三国时期,司马懿策划高平陵政变,掌握大权后,大肆屠杀曹魏家族及其大臣后人。许褚托梦给后人设法避难,族人经过紧急商议后决定将“许”改为“须”,仍觉不放心,遂将“须”写成了“顺”。现在居住的“顺”姓人家都是许褚的后代。
从仲许村向南进入兴华路,兴华路是县城的一条老路,也是小城的东西主干道,经过改造以后,路变宽了,绿化好了,环镜变美了,宽敞、干净、漂亮,沿街建有武德广场、人民广场和街心花园,供群众活动休闲。武陟县委、县政府就坐落在这条道上,大门朝北。
路过县委、县政府大院,我来回踱了两趟,仔细观察,还是我印象中的模样,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我已经记不清第一次见到这个大院的确切时间了,起码有三四十年了吧!记得第一次见到的时候,感觉它很庄严,望而生畏。现在还在原来的位置,还是三层半高的旧楼房,显得很亲切。几十年过去了,县域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县领导班子始终没有修建新的办公楼,还是在低矮狭窄的地方办公,与有些地方建豪华的办公楼、搞“办公楼腐败”相比,难能可贵。
从县委、县政府向西走,步入老城区,当地人叫东大街、南大街,不叫老城。因为老城另有所指。
老城位于沁河西,与县城隔河相望。老城现在叫土城村,村里有座城隍庙,建于唐武德四年,距今已经一千五百余年了。古往今来,这里的庙会很红火,每年的农历十月二十,城隍爷生日那一天,人们纷纷推着小车,背着行李卷、带着干粮和御寒的衣服从四面八方来赶庙会,上香祈福看大戏。庙会连续十天,规模很大,有来上香祈福的,有来还愿献戏的,有来做买卖的,好戏连台,交易火热,热闹非凡,道路经常被堵得水泄不通。城隍庙庙会不仅是当地重要的民俗活动,也是一年一度的物资文化交流大会,
县城的东大街,又叫东大门,名副其实的商业一条街,两边商铺林立,始终保持繁华。我从街道的老房子上找到了武陟县人民政府旧址、老新华书店、机械厂、印刷厂的“影子”,有的门头上还保留着当时的红五星,那是当年的红色记忆。
清晨的东大街也有个小早市,稀稀拉拉摆了十几个菜摊,我顺便买了几根嫩黄瓜,2斤小白菜,1把辛盘芥(荆芥),准备好了一天的菜。辛盘芥拌黄瓜,河南人的最爱,小白菜与手擀面绝配,一碗清汤手擀面,放些鲜嫩的小白菜,汤是汤,面是面,青是青,白是白,好看好吃。
走着去,坐着公交车回来。县城的公共汽车好坐,坐的人很少,人们外出活动都骑电动车、三轮车、两轮车、摩托车 ,连共享单车也是电动车。
几天时间,我的足迹遍布了县城的主要街道。小城晨曲,乡情萦绕,看红日从东方升起,享受初秋的凉爽,整个身心都融入了家乡小城的惬意、宁静和清新之中。
我爱家乡,爱家乡的小城!
小城日出
编辑:向日葵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2019
京ICP备1204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