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不惰者,众善之师也。”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劳动劳模是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人民的楷模。劳动劳模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永远的时代领跑者,他们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激励着人们不断拼搏奋进。
1945年1月10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大会上提出,劳动模范有三种作用,即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1950年9月25日,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在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高度评价全国战斗英雄和工农兵劳动模范“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
1978年10月11日,邓小平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充分肯定劳动模范“至今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团结的核心”,提出“要尊重劳动,鼓励先进”,“任何人对四个现代化贡献得越多,国家和社会给他的荣誉和奖励就越多,这是理所当然的”。
2000年4月29日,江泽民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亿万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高贵品格。他们不愧为我们民族的精英、国家的脊梁、社会的中坚和人民的楷模。”
2010年4月27日,胡锦涛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是中国工人阶级崇高品格的生动体现,是我们时代的宝贵财富,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力量。”
劳模精神是工人阶级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凝聚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不同历史时期一直鼓舞着工人阶级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历史时期,劳模精神又被一脉相承地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劳模精神的内涵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概括有一个较长历史过程。在党的精神谱系中,劳模精神是较早出现的一种精神。劳模现象最早出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它孕育成长在革命战争时期,发展壮大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时俱进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自1950年劳模评选开始以来,每个时代劳模评选体现了不同精神指向———20世纪50年代,“戴花要戴大红花,听话要听党的话”,“学习毛泽东思想,听党的话、忠于职守、勤奋工作”等是劳模精神的鲜明特色,以王进喜、时传祥、郝建秀、向秀丽、王崇伦、赵梦桃、张秉贵为代表的一大批普通劳动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不平凡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以他们高尚的忘我地劳动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赢得了社会的尊重,成为激励全国人民的楷模。60年代是最困难的年代,劳模们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为全国人民树立了榜样。雷锋和焦裕禄所体现劳模精神内涵是“只求奉献,不求索取”。80年代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实现四个现代化”口号被唱响,那时劳动者充满理想,劳模更富激情。1988年,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陈景润、蒋筑英等为代表的知识精英涌现。90年代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剧烈变化的社会,飞速发展的经济让世界刮目相看;劳模以“求真务实,拼搏进取”的精神,唱响了时代的最强音;出现了以孔繁森、李素丽、徐虎等为代表的先进模范人物,将“爱岗敬业”体现得淋漓尽致。新世纪新阶段,许振超的“振超效率”和“抓斗大王”包起帆等一线工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涌现,成为生产方式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的缩影。中国劳动模范内涵的每一次转变都与时代的转变过程合拍。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弘扬劳模精神的同时,首次提出了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2014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座谈时第一次提出劳动精神。“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工厂车间,就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在田间地头,就要精心耕作,努力赢得丰收。在商场店铺,就要笑迎天下客,童叟无欺,提供优质的服务。”此外,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多次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4月28日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强调,劳模精神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18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回信中再次强调,弘扬劳模精神。2019年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技能选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20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郑州圆方集团职工的回信中强调,广大劳动群众要弘扬劳动精神,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全面深入系统地阐述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已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工人运动始终与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相连,始终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前进,始终把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确立的发展目标作为自身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主题,使工人运动得到蓬勃发展,进而通过不断提炼、概括形成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劳模精神的内涵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劳模精神是劳动群体先进性的高度浓缩,是时代精神的典型化、人格化、标本化,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思想与情愫、精神符号与力量化身。劳模精神是成为劳模必须有的精神,也是所有劳动者都应该学习的精神。
劳动精神的内涵是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这是每一位劳动者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在劳动过程秉持的劳动态度、理念及其展现出的神风貌。劳动精神是所有劳动者的财富、动力、追求,是鼓舞劳动者、激励劳动者、鞭策劳动者的核心源。劳动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源泉。劳动精神应该成为所有劳动者都必须拥有的精神。
工匠精神的内涵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这是每一位不甘于平庸的劳动者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不断自我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始终追求做更好的自己时所表现出的工作态度、工作境界、工作习惯以及整体工作精神面貌。工匠精神则是每一位劳动者都应该具有的精神。
劳模精神及其主体劳模群体、劳动精神及其主体所有劳动者、工匠精神及其勇于自我超越劳动者,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关系,它们有机统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主体的范畴中,使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呈现丰富多彩的表现形态。劳动是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基石。劳模群体是广大劳动者群体中的佼佼者和杰出代表,是广大劳动者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劳动精神是所有劳动者的共性,每一位劳动者都应该有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则揭示勇于创新“争一流”的劳动者的个性,是成就优秀劳动者和“大国工匠”的必要条件。工匠精神和工匠成果是大家最信服的“硬件”。这样的劳动者自然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和楷模,自然成了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劳动模范。
我们应在建党精神的统领下,悉心体悟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深厚意蕴,拥抱其精神之光,在我们民族发展史上永放光辉。
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系列重要讲话作为重要遵循,以党和国家的重要政策文件精神为指导,深刻领会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从而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目标。
图片来自于网络
编辑:岁月凝思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2019
京ICP备1204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