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前的2010年,父亲离开我们整整四年了,父亲的离去,使我悲痛万分,也很怀念我的父亲,我总想以对父亲深深的爱,把父亲参加革命工作的经历写出来,寄托对父亲的哀思和怀念。
那年,清明节前,我含着热泪、忍着悲痛,把《回忆我的父亲》和《怀念父亲》写出,并分别在《潍坊日报》B7版头条、《济南铁道报》四版头条上刊登了。
在写《怀念父亲》一文时,我上网查阅父亲相关资料,竟意外收获:我从天津政法网、人民公安网、广昌莲乡论坛等网上,看到了刊登的《活捉匪首廖其祥》、《生死对决》、《广昌往事之匪首廖其祥》等文章。
我特别为父亲感到高兴,因为人民没有忘记他——1951年2月,入伍四年、只有22岁的父亲,在福建剿匪时,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活捉匪首中将司令廖其祥的那段惊心动魄、你死我活的往事,被孙世昌、吕云松两同志写进了《生死对决》一书中,并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本由他俩共同撰写的赣东剿匪反特纪实。
孙世昌是当年剿匪时的公安局局长,吕云松是作家,对于解放初期的赣东剿匪这段历史,孙世昌同志是再熟悉不过了。
这是一本很有纪念意义的书,它主要描写解放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剿匪部队与公安机关紧密配合,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与不甘退出历史舞台的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进行一场生死对决的史实。
这本书既为把那些英雄事迹讲给后人去听,教育后人,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每一分钟都有先辈沉重倒下,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烈士的鲜血,让后人不忘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同时,也是为缅怀英勇牺牲的烈士们而作,在那场暴风骤雨的革命年代,正是英烈们那一次次的搏杀,一次次的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胜利。
书中:第五篇章——大结局“斩首行动”全面告捷。在第278页——282页,专门写到了“通讯员活捉‘廖大肚’”的故事,通讯员是指我父亲张加祥,廖大肚是指匪首廖其祥。
这一段,既是写父亲张加祥活捉匪首中将司令廖其祥的经过,也体现了父亲所在的96师287团2营5连全体指战员们英勇善战、顽强拼搏、不辞辛苦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匪首中将司令廖其祥系江西广昌人,17岁开始当土匪,是当地有名的地痞流氓、土匪头子,他作恶多端,在各地烧杀抢劫、疯狂捣乱,截击解放军战士、残害我革命干部,穷凶恶极地杀害了我苏维埃干部和革命群众130多人。
由于赣东多山的地理环境,便于土匪隐蔽、出没,又由于这里与福建边界几个山区县接壤,两省土匪关系甚密,彼此联手,互壮声势,因而大案、惨案频频发生。
廖其祥是在福建建宁与泰宁之间的山区落网的。作为一个惯匪,廖其祥打仗不行,但逃命倒有几招,他一次又一次地从我们多路剿匪部队的缝隙中溜掉,在深山密林中来回流窜。
1951年2月初,泰宁县发现一股较大土匪,在戈口一带深山活动,经分析,这股土匪很可能是廖其祥最后的残部。从山东南下福建剿匪的96师287团2营5连连长杜玉泰,接到任务后,立刻带领战士们赶到戈口,开始了追剿行动。
在追捕匪首廖其祥的那段日子里,天气极其恶劣,尤其是深山老林,天寒地冻、北风呼啸。但剿匪英雄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们翻山越岭、淌河湿裤,全然不顾,连续作战,饿了勒紧裤带、渴了嚼把积雪。
几天几夜不得吃饭、不得睡觉,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赶往匪首廖其祥极其残部出没的深山,紧紧咬住敌人不放。在打死、活捉一批匪徒之后,又马不停蹄地奔袭土匪的最后一个窝点。经过激烈的战斗,30多个土匪死的死、伤的伤,有些缴枪当了俘虏,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匪首中将司令廖其祥被我父亲张加祥活捉,后来,父亲才知道自己活捉的正是敌“豫章山区游击队中将司令”廖其祥。
因此,父亲荣立了二等战功,获得了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颁发的荣誉证书,也为96师287团入闽剿匪以来创造了典型战例。
1951年7月福建南平军分区在南平召开了首届剿匪英模代表大会,父亲及战友薛乐义、金道木等都参加了代表大会。
父亲他们参加首届英模代表大会合影
前排左薛乐义、右薛连勇,后排左金道木、右父亲张加祥
父亲他们的剿匪英雄事迹刊登在了1951年7月《福建日报》672期头版头条。
剿匪战役惊心动魄,那是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福建省省志》上清清楚楚地记载着:1951年2月活捉匪首廖其祥。
闽赣剿匪战役结束后,1952年5月,在苏州寒山寺,由山东的96师和苏南的86师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工程第七师,父亲在20团、33团。
从网上看见这些文章后,我热泪盈眶,即刻拨通了长兄的电话,把这振奋的消息告诉了远在广西的长兄。
清明节,我专程回了广西,为父亲扫墓,把这个振奋的消息也告诉了在九泉之下的父亲。
随后,我们与江西资溪县史志馆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史志馆工作人员让我们把父亲个人的详细资料及活捉匪首廖其祥的详细经过写出来寄给他们,作为当地《史志》资料之用。
后来,我们又与《生死对决》的作者之一吕云松同志取得了联系,作家吕云松将他和孙世昌合著的书,送给了我们家三本作为纪念。
我把其中的一本留在了父亲的故乡——山东高密史志办、一本留在长兄那里、另一本我一直珍藏在身边。
感谢孙世昌、吕云松,感谢写作组全体成员的辛苦付出,为了写好这本纪实报告文学,写作组的同志们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南下福建、北上山东,查档案、找资料、搞调查、做访问,使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剿匪斗争画卷,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令人心灵震撼、令人潸然泪下。
《生死对决》是一本惊心动魄的书、一本难忘的书、一本珍贵的书!
作者简介:
张玉梅,女,原铁道兵七师二代,生于广东湛江,长于广西玉林,祖籍山东高密。
1978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11月入党,大专学历、政工师。
历任打字员、党委干事、党委主任干部干事、工会女工委主任等职。
业余爱好写作、绘画、摄影、编织、手工制作。曾在《齐鲁晚报》、《潍坊日报》、《山东老干部之家》、《济铁政工》、《济铁工运》、《济铁老年》、《青铁工作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
并有多篇散文、绘画、摄影和手工制作在新华网、今日头条、捜狐、阳光军魂、老兵原创之家、铁道兵文化网、战友网、写生北京等媒体上刊登。
手工编织曾获得路局、分局一、二、三等奖。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2019
京ICP备1204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