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铁道兵文化 > 信息聚焦 > 联系我们
【建党百年专题】 【原创首投】   弃政从戎的美好回忆——我在军营十八年的始端
作者:铁13师 万广水
发布日期:2021-08-26
浏览:
 




 
 
 
 


 
 
      题记:世界上有一种人,永远为人生选择一条“艰难”的道路,见证人生中美妙的瞬间——佚名
        军旅情怀,伴随我走过了漫漫人生的近半个世纪。每每想起,就会激动不已,为我当年的选择不胜自豪,倍感荣光。
        倔强的选择刷新了我人生轨迹
        我是1969年7月高中毕业的下乡知识青年。1970年10月入党,1971年6月被县委作为新生力量选拔为行政25级干部,任公社宣传兼保卫干事,协助武装部工作。
       1972年底,北京的铁道兵第13师部队到我们县招兵。从小就羡慕解放军的我恰是公社征兵领导小组成员,见着那么多的身着绿军装、佩戴红领章、头闪红五星的威武军人,一下子就亲近了起来,打起了当兵的念头。
        我申请参军的理由就是一条:家有兄弟6个,哥哥成了家,弟弟在读书,理当我从军报国!
        公社武装部长笑着对我说:“你报名参军,给全社带了好头。但你都22岁啦!慎重考虑哦!”
        公社书记温馨提醒我:“地委组织部领导都见面谈了话,你面临参加团地委组建的机会,又报名去参军,稳妥吗?”
        弃政去部队当兵还是努力上地区升官?我左思右想,徘徊不定,心里就像有猫抓似的寝食难安。接兵部队一位年轻英俊的严干事悄悄地咬我耳朵,讲了两条:一是年龄决定你这次可能是从军的唯一机会;二是铁道兵部队虽然艰苦但很锻炼人。你这个条件,在地方有发展,在部队同样会有发展,就看你有没有勇气去拼搏!……
        人生难得几回搏。我决心到部队去,用从政晋升机会换取上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的唯一机会。
        未曾想,参加县征兵领导小组会议的我被撵了出来。当时,在研究我们公社应征入伍的名单时,县领导小组组长、县委分管干部工作的何芝兰副书记冷不丁地冒出一句:“我们县国家干部的员额编制很紧缺,像小万这样的年轻干部正是我们需要的,他不能去!”
理想之塔瞬间坍塌。天旋地转的我不知咋办?这时,县人武部军事科刘科长走出会议室亲切地安抚我:“现在就看你的决心坚定不坚定啦?!”顺着醍醐灌顶的提示,我连连写下几份决心书,还鬼使神差地咬破手指头,在签名处滴下流出的鲜血,连夜送到何副书记等几位县委、县人武部的领导手中,抱着渺茫希望,开始了死缠烂打的哀求……
        功夫不负有心人。灿烂的阳光如愿地挂在了我的脸上,崭新的绿军装顿时刷新往日的我,帅气十足,吸引的尽是羡慕的眼光。
下乡时的生产大队、小队以及十多个自然村都赶来给我披红挂彩,鸣炮送我应征入伍。“我们是红色老区革命精神的传承人,一定不辜负全县父老乡亲的殷切希望,请等候我们的喜讯吧!”我代表全县近两百名新兵战友在县欢送大会上的铿锵发言,博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屡屡“下马威”挡不住我的决意
        长长的闷罐车把一路高歌“幸福就在那一端”的新兵们往西边拉去,越过洞连桥、桥连洞的好长一段铁路线,终于在没有车站的地方下了车。我茫然望去,满眼光秃的大山夹着一道流淌着涓涓细流的宽大河床。他们说这是汉江。我们又沿着汉江朝它的支流白河走去。
        一路上,响彻着“一二三四”这非常熟悉的队列口令。因为,我在地方工作时经常会带着全公社的民兵营连长上县人武部参加集训,与我一同参军的战友中就有许多是我曾经带领过的武装基干民兵。一帮志同道合的好兄弟,如今成了部队里的好战友。途中,他们都在嘀咕,我心里也纳闷:“不是说上北京吗?怎么到了这崇山峻岭里的穷乡僻壤?”时任新兵班长的我一路给战友们鼓劲,说这是给我们新兵的“下马威”,一定得撑住!
       “下马威”式的考验对我还只是刚刚开始。
        我们新兵的集训地座落在湖北郧西与陕西白河两县交界处的河滩上,白河水沿着山脚蜿蜒流向汉江。陡峭宽阔的山谷间横跨着襄渝线高耸入云的一座长长的铁路桥梁,桥梁的两端似乎伸进了两侧的隧道里。河对岸的高峭山顶上是白河县城,铁13师师部就在那里。论自然风光,这里算得上一绝,非常优美。据说,这曾是闯王麾下刘宗敏大将军跃马飞跨鄂陕两省的地方,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虽说没有去北京,战友们还是欢声笑语一片。
        然而,对我却将是大难临头。
        刚刚放下背包,认识了老兵班长,我自然被“降职”为新兵班的副班长。与班长还没聊上几句,就有人通知我去复检身体。忐忑不安又莫名其妙的我被带到了部队卫生所。复检初步结果是有痔疮,不符合当兵身体条件。简而言之,我得被作退兵处理。突如其来的现实,让我浑身热血瞬间变得冰凉冰凉。镇静之余,我做好了既来之则安之的思想准备,既服从组织决定又坚信自己的身体。果然,再一次复检的结论是外痔而不是内痔,符合条件。我庆幸自己没被击垮,笑当老天爷唬我的又一次“下马威”!
        事情往往是接二连三地发生。在新兵连的一次帮厨中,我看见老兵炊事员在炒菜时,装上满满的一大茶缸纯炒肉送给他的乡友。我觉得连里猪肉本来就少,一下子拿走这么多,想予制止。话还没冒完,拳头早就落在我的身上。老兵把我撩倒在地,口里还骂骂咧咧地吼道:“新兵蛋子胆敢管我,叫你尝尝老子的拳头……”在旁人再三劝阻下,方才罢休。随我之行的28名新兵战友听说此事,摩拳擦掌要为我讨回公道,我非常严肃地制止了他们的冲动。
        事情发生后,尽管老兵受到处分并作了深刻检讨。但我总觉得在解放军大学校里发生这样恶劣的事情,对新兵们的影响显然不好。排长冯家木在促膝长谈中,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部队不是真空,各种错误的思想也会时不时地出来捣乱,但这不是部队思想的主流。指导员还号召全连向敢于与不良习气作斗争的我学习。我的腰杆子再次硬朗起来。
        离家入伍时,我把单位一次性发给我的三个月的工资,连同平时积攒的钱全部交给了母亲用于弟妹们的生活教育开支,随身只带了5元钱到部队。一下子从每月35元工资到每月6元的生活津贴,用当时战友的调侃戏说是“从楼上跌到了楼下”。但一门心思要经受部队锻炼的我,紧凑地安排着自己的日常开销,每月还有不少结余。我节俭的生活态度,被连队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并推举我在全连作艰苦朴素的体会发言。
        我在新兵训练期间的积极表现得到部队首长的初步认可。起初认为我在部队的结果将会出现向“很好”或“很差”两极发展的可能,也在悄悄地转变为已经出现“天天向上”良好趋势的肯定。
        在新兵思想基本稳定后,新兵营召开了新训动员大会,我代表全体参训新兵在大会发言。抑扬顿挫的清晰话音,慷慨激昂的豪迈语声,让我再次引起部队首长的关注。
新训结束,我被分配到铁道兵第62团政治处宣传股任新闻报道员。
        “三荣”思想鼓舞我战胜艰难困苦
        我到62团宣传股报到之后,股长姚协成告诉我,新战士必须先到施工连队经受实战锻炼。我深表理解,第二天便返回新兵连,与战友们一道乘上向北京驰去的专列。
        我锻炼的连队是62团2营9连,驻扎在北京密云水库西边的燕山脚下,整个二营承担沙通铁路线三千多米长的梨树沟隧道南段开挖工程。这是铁道兵第一个半机械化的施工试点,各连分工明确。我们连主要担负隧道护壁混凝土衬砌工程任务,当隧道里面爆破出砟后,立马进洞安装钢模,实施片石回填空洞,浇捣混凝土护壁。隧道进出全是轨道电瓶车。
        下连参加施工的第一天,我与大伙一样,身着崭新的帆布似的施工棉袄棉裤,脚踏高筒雨靴,头戴藤编安全帽,嘴鼻套上“猪八戒”式的防尘罩,手上一双涂了胶面的纱手套,全副武装,酷显霸气。
        我随班长等新老战友,雄纠纠气昂昂地向隧道口大步走去。路上遇见二营黄营长,他微笑地看了我一眼便叮嘱班长说:“你们千万要注意安全……”我心里暖哄哄的,觉得部队的首长就是好!
        我兴奋地跟着大伙上了进隧道的电瓶车,一路东张西望打探着隧道深处……电瓶车还在轨道上行驶,班长他们一个个跳下了,我也跟着往下跳。谁知,满身“盔甲”十分笨拙,前脚刚落地,后脚却被行驶中的电瓶车绊着了,眼看腿脚就要被车轮碾过。在这千钧一发之时,高大魁梧的河北老班长一把将我倾倒的身子连同腿脚一块拽离电瓶车。我惊恐的不知如何是好?班长赶紧脱下我的雨靴,只见脚        踝红肿一片,要我回去休息。此时的我,既羞愧又好强,坚持不肯下战场。
那时,连队正在进行的艰苦光荣、劳动光荣、铁道兵光荣等“三荣”教育,似乎给我们这些力求到部队历练的新战士卯足了浑身的劲。
在九连的那段日子,每次在隧道里施工,弥漫的硝烟,轰鸣的杂音,昏暗的灯光,总是陪伴着忘我奋斗的勇士们。我们站在衬砌平台上下,异口同声地高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的振奋口号,斗志昂扬地拼搏着……看着这激情燃烧的战斗场面,想着我曾与农村的乡亲们上山砍树,进窑烧碳,下田耕耘,“双抢”割稻 ,等等那些与眼前相比,其劳动强度,恶劣环境,奋战精神,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我从团机关先后两次下到9连锻炼,与官兵们结下深深的不解之缘。提为排长后,又与62团17连战友们相濡以沫,共同在冰天雪地里筑桥墩、建桥台、砌护坡,凝聚了浓浓深情。
        之后,我被调到铁13师政治部工作,惜别了我弃政从戎开始的地方。
         1982年7月,调至地方部队,又继续我十八年的军旅之梦。
        回顾我在铁道兵的那十年芳华,珠圆玉润豪迈向前的青春之歌,始终激荡着我弃政从军又转业从政的拳拳报国一片痴情。
        那是我永生难忘的美妙乐章。
                                                                                  2021年8月23日
 
        作者简介:
        万广水,1972年底入伍,曾任铁道兵第13师宣传科干事等职。1989年9月转业,先后任原上饶市工商局和工商物价局局长、党组书记。2011年退休。
 
 
 

编辑: 老粥)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2019
京ICP备12045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