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抗美援朝老战士姚文寿
3月8日,我随摄影协会来到沐川县利店镇朝阳村7组抗美援朝老战士姚文寿的茶叶地里,20名身穿“沐川志愿者”红马甲的党员、干部职工,灵巧的双手在枝叶间飞舞,一捏一提,采下一颗颗嫩绿的新芽……
今年88岁高龄的姚文寿(现家中仅1人,缺少劳动力),年老体弱,腿脚不便,家务事繁多,其子女也忙着采摘自家茶叶和春耕生产,无暇顾及老人的茶叶采摘。眼看着茶树梢长出的嫩绿新芽,老人只能看着发愁,请人采摘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茶叶采摘成为难题,面临着“满树新绿却无人摘”的局面。
“你们想得很周到,来帮我干活路,我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们,你们是这个。”看着口袋里采摘的颗颗嫩绿新芽,姚文寿竖起大姆指比出“点赞”的动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组织党员干部职工一起帮助茶农采摘茶叶,既能缓解茶农的燃眉之急,又能体验采茶的辛苦与乐趣,使主题党日活动更接地气。”沐川县融媒体中心党支部学习委员杨宝表示,党员干部职工通过半天的采摘,不仅帮助老人采摘鲜茶,更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出生入死,前赴后继,才有了新中国,才有了我们如今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在帮助姚文寿采摘完春茶后,沐川县融媒体中心党员干部职工在老人的院坝里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听抗美援朝老战士姚文寿讲述那战火纷飞的往事,把爱国奋斗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立足本职岗位为乡村振兴作贡献。
对此,笔者专程采访了姚文寿老战士。1933年生的姚文寿曾与妻子候正香生活患难与共几十年,去年腊月,妻子因病去世。虽然他养育有一儿一女,但儿女都早已分家,相隔不远,各自忙着自家生产和生活,但他们都轮流来照看父亲吃饭生活起居等事情。
姚文寿回忆道:1951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时,他报名参加志愿军,是东北野战军来沐川接兵共203人,先在犍为县训练了3个月,坐船到达武汉,再转乘火车到丹东市,然后跨过鸭绿江到朝鲜新义州,一路步行到达泰川,修建飞机场。在47军补训团1连,连、排长都是东北人,他们懂一些朝鲜话,姚文寿与武圣乡的陈远金战友分在一个战斗班(4班)。一天中午,连队正在开午饭,各班到炊事班打饭回来,有的已经把饭菜盛到碗里,正在准备开饭……。突然,美军的飞机赶来轰炸,部队立刻紧急集合,开赴前线,大家迅速背起背包、枪弹,紧急急行军,到达目的地,开始战斗,经过2-3个小时的努力,战斗胜利后。连队休整一下,这时,大部分战士们都座在地上,身体已经疲惫。这时,4班的姚文寿,拿出他的挎包来,让全班战友吃饭。
这是,战斗打响前,姚文寿灵巧地将还没有吃的米饭,迅速倒进挎包里,一同背到了战场上。正巧,连长、指导员来到各班巡查,发现全连,只有4班的战士们在疲劳、硝烟散尽的时候有饭吃,就是姚文寿这个小机灵鬼的功劳。连长说,全连12个班200多人只有你这样干,聪明。从此以后,连首长就决定把姚文寿从战斗班调到连部,担任通讯员。在任通讯员中,雷厉风行,手快嘴勤,起到了“千里眼、顺风耳”作用,他为领导、战友们服务,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与喜爱。
在朝鲜,他经历、目睹了美军48架飞机轮流轰炸,平均每架飞机系带两枚炸弹,将新义州炸平了……。
与此同时,还有一批有安徽省的战友200来人,一次战斗下来,只剩下3人,编到我们团。
志愿军的主食是国内运过去的大米、蔬菜,朝鲜比较穷,过节时,我们给附近朝鲜老百姓赠送一点米饭,他们都感动得哭了。
1953年6月27日, 姚文寿他们第二次入朝,28日到达泰川,就停战了,继续修建飞机场。他参加志愿军5年时间,所在部队的任务主要是修建、保卫、维护飞机场。那时候,他们只有每个月3元的津贴费。
复员回到地方,粮站、供销社都曾经让他去工作,因为文化低,他自己也没有去。姚文寿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先后担任县、乡人民代表、民兵连长、生产队长15年,积极为粮食增产、经济增收而努力。只是近几年身体确实不行了,才没有劳动了。他说:“非常感谢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还有我们县镇村各级领导,关心、关爱我们这些参加抗美援朝老军人”。
纪念章和抗美援朝“和平万岁”纪念章姚文寿佩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姚文寿与“沐川志愿者”在一起
姚文寿的抗美援朝“和平万岁”纪念章(1953年10月25日)”。
作者简介:
汪林1957年9月出生,1976年2月应征入伍,为铁道兵9师45团3营部文书、班长,197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1年1月退伍回到家乡四川省沐川县,后参加招干考试,先后在沐川县委组织部、沐川县公安局、沐川县工商局、市场监管局工作,任主办干事、主办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主任、股长、支部书记、秘书长等职,2017年10月退休,现任沐川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图片说明:
1、第一张图片来自网络
2、其余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2019
京ICP备1204503号